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5-38页 |
1.1 研究缘起 | 第15-19页 |
1.1.1 乡土建筑废墟化现象 | 第15-17页 |
1.1.2 乡土建筑废墟保护的紧迫性 | 第17-18页 |
1.1.3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8-19页 |
1.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| 第19-21页 |
1.2.1 研究对象 | 第19页 |
1.2.2 概念界定 | 第19-21页 |
1.3 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综述 | 第21-35页 |
1.3.1 国外关于乡土建筑的理论与实践综述 | 第22-25页 |
1.3.2 国内关于乡土建筑的理论与实践综述 | 第25-28页 |
1.3.3 国外关于建筑废墟保护与再利用的理论与实践综述 | 第28-32页 |
1.3.4 国内关于建筑废墟保护与再利用的理论与实践综述 | 第32-34页 |
1.3.5 小结 | 第34-35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35-37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35-36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36-37页 |
1.5 论文框架 | 第37-38页 |
第2章 对乡土建筑废墟的传统价值认知 | 第38-45页 |
2.1 中国传统废墟观 | 第38-41页 |
2.1.1 怀古诗中的废墟情感 | 第38-39页 |
2.1.2 绘画中的废墟表达 | 第39-40页 |
2.1.3 建筑营造中的“去废墟化”现象 | 第40-41页 |
2.2 乡土社会的废墟观 | 第41-44页 |
2.2.1 礼治传统否定废墟价值 | 第41-42页 |
2.2.2 经济水平制约废墟认知 | 第42-44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第3章 对乡土建筑废墟的当代价值认知 | 第45-63页 |
3.1 西方建筑废墟观的启示 | 第45-48页 |
3.1.1 回归自然 | 第45页 |
3.1.2 怀旧伤感 | 第45-46页 |
3.1.3 乐观积极 | 第46-47页 |
3.1.4 敬重历史 | 第47-48页 |
3.2 从发展历程看真实性与遗产价值的关系 | 第48-52页 |
3.2.1 李格尔的价值论 | 第48-50页 |
3.2.2 《威尼斯宪章》 | 第50-51页 |
3.2.3 《奈良真实性文件》 | 第51页 |
3.2.4 《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》 | 第51-52页 |
3.3 乡土建筑废墟的当代价值 | 第52-61页 |
3.3.1 历史纪念价值 | 第53-57页 |
3.3.2 标本研究价值 | 第57-58页 |
3.3.3 艺术价值 | 第58-60页 |
3.3.4 文化象征价值 | 第60-61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61-63页 |
第4章 基于真实性的活化策略 | 第63-94页 |
4.1 基本理念 | 第63页 |
4.2 价值判定 | 第63-71页 |
4.2.1 价值判定的意义 | 第63-65页 |
4.2.2 定性分析的优势 | 第65-66页 |
4.2.3 判定细则 | 第66-71页 |
4.3 活化方向 | 第71-78页 |
4.3.1 实用性方向 | 第72-74页 |
4.3.2 纪念性方向 | 第74-77页 |
4.3.3 自省感悟性方向 | 第77-78页 |
4.4 形态操作 | 第78-86页 |
4.4.1 形态填补 | 第79-82页 |
4.4.2 形态维持 | 第82-85页 |
4.4.3 形态遮罩 | 第85-86页 |
4.5 设计准则 | 第86-93页 |
4.5.1 保护本体 | 第87-88页 |
4.5.2 可识别性 | 第88-91页 |
4.5.3 最小干预 | 第91-92页 |
4.5.4 可逆性 | 第92-93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93-94页 |
第5章 昆明万溪冲村乡土建筑废墟活化案例 | 第94-109页 |
5.1 现状分析 | 第94-96页 |
5.1.1 万溪冲村概况 | 第94-95页 |
5.1.2 乡土建筑废墟概况 | 第95-96页 |
5.2 “山里人茶室”的活化策略 | 第96-107页 |
5.2.1 基本理念 | 第96-97页 |
5.2.2 价值判定 | 第97-99页 |
5.2.3 活化方向 | 第99-100页 |
5.2.4 形态操作 | 第100-102页 |
5.2.5 设计准则 | 第102-107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107-109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109-113页 |
6.1 主要研究结论 | 第109-112页 |
6.2 研究局限与展望 | 第112-11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3-11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| 第119-120页 |
致谢 | 第12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