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藻油脂湿法提取技术研究
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1 绪论 | 第9-17页 |
| 1.1 微藻概述 | 第9-10页 |
| 1.1.1 微藻优良特性 | 第9页 |
| 1.1.2 产油微藻 | 第9-10页 |
| 1.2 微藻油脂的应用 | 第10-12页 |
| 1.2.1 微藻油脂在食品中的应用 | 第10页 |
| 1.2.2 微藻油脂在医疗保健方面的应用 | 第10-11页 |
| 1.2.3 微藻油脂在能源领域的应用 | 第11-12页 |
| 1.3 油脂的提取 | 第12-15页 |
| 1.3.1 传统油料作物油脂的提取 | 第12页 |
| 1.3.2 微藻油脂的提取 | 第12-15页 |
| 1.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| 第15-17页 |
| 1.4.1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5页 |
| 1.4.2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5-17页 |
| 2 富油新绿藻细胞破碎方法研究 | 第17-33页 |
| 2.1 材料与仪器 | 第17-18页 |
| 2.1.1 样品来源与试剂 | 第17页 |
| 2.1.2 培养基 | 第17-18页 |
| 2.1.3 仪器与设备 | 第18页 |
| 2.2 实验方法 | 第18-23页 |
| 2.2.1 微藻的培养 | 第18-19页 |
| 2.2.2 微藻生物量的测定 | 第19页 |
| 2.2.3 酶活测定 | 第19-22页 |
| 2.2.4 藻细胞破碎方法 | 第22-23页 |
| 2.2.5 破碎率的计算 | 第23页 |
| 2.2.6 微藻细胞结构形态观察 | 第23页 |
| 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23-31页 |
| 2.3.1 超声波对细胞破碎的作用 | 第23-24页 |
| 2.3.2 高压均质对细胞破碎的作用 | 第24-27页 |
| 2.3.3 酶法对细胞破碎的作用 | 第27-30页 |
| 2.3.4 不同破碎方式对微藻细胞的结构形态变化 | 第30-31页 |
| 2.4 本章小结 | 第31-33页 |
| 3 富油新绿藻油脂分离方法的研究 | 第33-42页 |
| 3.1 材料与仪器 | 第33页 |
| 3.1.1 样品来源与试剂 | 第33页 |
| 3.1.2 培养基 | 第33页 |
| 3.1.3 仪器与设备 | 第33页 |
| 3.2 实验方法 | 第33-36页 |
| 3.2.1 产油微藻的培养 | 第34页 |
| 3.2.2 索氏提取 | 第34-35页 |
| 3.2.3 细胞破碎方式的选择 | 第35页 |
| 3.2.4 油脂提取条件的选择 | 第35页 |
| 3.2.5 油脂提取率的计算 | 第35-36页 |
| 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6-41页 |
| 3.3.1 油脂提取过程 | 第36-37页 |
| 3.3.2 细胞破碎方式的选择 | 第37页 |
| 3.3.3 油脂提取条件的选择 | 第37-41页 |
| 3.4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| 4 微藻油质量分析及湿法提取工艺经济分析 | 第42-51页 |
| 4.1 材料与仪器 | 第42页 |
| 4.1.1 样品来源与试剂 | 第42页 |
| 4.1.2 仪器与设备 | 第42页 |
| 4.2 实验方法 | 第42-45页 |
| 4.2.1 富油新绿藻油物性测定 | 第42-44页 |
| 4.2.2 微藻油脂肪酸成分分析 | 第44-45页 |
| 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5-50页 |
| 4.3.1 富油新绿藻油物性测定 | 第45-46页 |
| 4.3.2 微藻油脂脂肪酸成分分析 | 第46-48页 |
| 4.3.3 微藻油湿法提取工艺经济分析 | 第48-50页 |
| 4.4 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| 5 结论 | 第51-5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2-57页 |
| 致谢 | 第57-58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58-59页 |
| 导师简介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