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英文缩写词表 | 第11-12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12-21页 |
1.1 我国蛋鸭种质资源 | 第12-13页 |
1.1.1 我国蛋鸭种质资源状况 | 第12-13页 |
1.1.2 雷州黑鸭种质资源现状 | 第13页 |
1.2 蛋鸭产业体系发展 | 第13-14页 |
1.3 蛋壳颜色的进化演变 | 第14-15页 |
1.3.1 捕食者选择 | 第14页 |
1.3.2 伴侣选择 | 第14-15页 |
1.3.3 温度调节 | 第15页 |
1.3.4 巢寄生及其宿主选择 | 第15页 |
1.4 蛋壳颜色的形成机理 | 第15-17页 |
1.4.1 蛋壳颜色种类及色素组成 | 第15-16页 |
1.4.2 蛋壳色素的合成与代谢 | 第16-17页 |
1.5 蛋壳颜色相关候选基因的研究进展 | 第17-19页 |
1.5.1 OATP蛋白结构 | 第17-18页 |
1.5.2 OATP家族的功能与调控 | 第18-19页 |
1.6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9-21页 |
2 雷州黑鸭蛋壳颜色与蛋品质相关性分析 | 第21-29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1-25页 |
2.1.1 试验材料 | 第21页 |
2.1.2 仪器设备 | 第21页 |
2.1.3 试剂药品 | 第21页 |
2.1.4 常规蛋品质的测定 | 第21-22页 |
2.1.5 营养成分分析 | 第22-25页 |
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25-26页 |
2.2.1 雷州黑鸭白壳蛋与青壳蛋蛋品质测定结果 | 第25页 |
2.2.2 雷州黑鸭蛋品质相关性分析 | 第25-26页 |
2.2.3 雷州黑鸭白壳蛋与青壳蛋营养成分测定结果 | 第26页 |
2.3 讨论 | 第26-28页 |
2.3.1 雷州黑鸭白壳蛋与青壳蛋蛋品质分析 | 第26-27页 |
2.3.2 蛋壳颜色的测定 | 第27页 |
2.3.3 雷州黑鸭蛋品质相关性分析 | 第27-28页 |
2.3.4 雷州黑鸭白壳蛋与青壳蛋营养成分分析 | 第28页 |
2.4 小结 | 第28-29页 |
3 雷州黑鸭蛋壳色素测定与蛋壳颜色相关性分析 | 第29-34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9页 |
3.1.1 试验材料 | 第29页 |
3.1.2 主要仪器设备 | 第29页 |
3.1.3 主要试剂 | 第29页 |
3.2 试验方法 | 第29-30页 |
3.2.1 蛋壳颜色的测定 | 第29页 |
3.2.2 蛋壳色素含量测定 | 第29-30页 |
3.3 结果与分析 | 第30-32页 |
3.3.1 蛋壳色素成分分析 | 第30页 |
3.3.2 蛋壳色素含量测定 | 第30-31页 |
3.3.3 蛋壳色素与蛋壳颜色相关性分析 | 第31-32页 |
3.4 讨论 | 第32-33页 |
3.4.1 蛋壳色素成分分析 | 第32页 |
3.4.2 蛋壳色素含量分析 | 第32-33页 |
3.4.3 蛋壳色素与蛋壳颜色相关性分析 | 第33页 |
3.5 小结 | 第33-34页 |
4 LOC101800257基因在雷州黑鸭组织中的时空表达 | 第34-44页 |
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4-37页 |
4.1.1 试验材料 | 第34页 |
4.1.2 主要仪器设备 | 第34页 |
4.1.3 主要试剂与试剂盒 | 第34-35页 |
4.1.4 总RNA的提取与检测 | 第35页 |
4.1.5 总RNA反转录 | 第35-36页 |
4.1.6 引物设计与合成 | 第36页 |
4.1.7 PCR产物的检测 | 第36-37页 |
4.1.8 实时荧光定量PCR | 第37页 |
4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7-41页 |
4.2.1 总RNA质量检测结果 | 第37-38页 |
4.2.2 PCR产物电泳检测与测序分析 | 第38页 |
4.2.3 RT-PCR引物特异性和扩增效率的检测 | 第38-39页 |
4.2.4 雷州黑鸭LOC101800257基因的表达量 | 第39-41页 |
4.3 讨论 | 第41-42页 |
4.3.1 总RNA提取 | 第41页 |
4.3.2 LOC101800257基因在雷州黑鸭中的空间表达分析 | 第41-42页 |
4.3.3 LOC101800257基因在雷州黑鸭的时间表达分析 | 第42页 |
4.4 小结 | 第42-44页 |
5 LOC101800257基因SNP位点多态性与青壳性状关联分析 | 第44-60页 |
5.1 材料与方法 | 第44-51页 |
5.1.1 试验材料 | 第44页 |
5.1.2 主要仪器设备 | 第44页 |
5.1.3 试剂及配制 | 第44-45页 |
5.1.4 基因组DNA的抽提与检测 | 第45-46页 |
5.1.5 LOC101800257基因SNPs多态性位点的筛查 | 第46-48页 |
5.1.6 PCR-SSCP检测SNP位点 | 第48-49页 |
5.1.7 PCR-SSCP产物胶回收与克隆测序 | 第49-50页 |
5.1.8 数据统计分析 | 第50-51页 |
5.2 结果与分析 | 第51-56页 |
5.2.1 LOC101800257基因SNPs多态性位点筛查结果 | 第51页 |
5.2.2 PCR-SSCP检测结果 | 第51-54页 |
5.2.3 LOC101800257基因多态性分析 | 第54-55页 |
5.2.4 LOC101800257基因SNP位点与青壳性状相关性分析 | 第55-56页 |
5.3 讨论 | 第56-59页 |
5.3.1 LOC101800257基因SNP位点分析 | 第56-57页 |
5.3.2 SNP位点多态性分析 | 第57-58页 |
5.3.3 LOC101800257基因SNP位点与壳色性状相关性分析 | 第58-59页 |
5.4 小结 | 第59-60页 |
6 结论 | 第60-61页 |
6.1 结论 | 第60页 |
6.2 创新点 | 第60页 |
6.3 待研究的问题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8页 |
致谢 | 第68-69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9-70页 |
导师简介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