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1 绪论 | 第8-11页 |
1.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| 第8-9页 |
1.1.1 选题目的 | 第8页 |
1.1.2 选题意义 | 第8-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动态 | 第9-10页 |
1.3 论文创新之处 | 第10-11页 |
2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阐释 | 第11-17页 |
2.1 生态环境损害: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| 第11-14页 |
2.1.1 生态环境损害的概念 | 第11-12页 |
2.1.2 生态环境损害的特点 | 第12-13页 |
2.1.3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区别 | 第13-14页 |
2.2 生态环境损害与环境侵权损害之辩:公害与私害 | 第14-15页 |
2.3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:以私法手段解决“公害”问题 | 第15-17页 |
2.3.1 损害赔偿之内涵 | 第15页 |
2.3.2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性质:民事责任 | 第15-17页 |
3 《侵权责任法》中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缺失 | 第17-24页 |
3.1 侵权法与生态环境损害 | 第17页 |
3.2 民事救济论的提出及实践困境 | 第17-20页 |
3.2.1 民事救济论的提出 | 第17-18页 |
3.2.2 民事救济论的困境 | 第18-20页 |
3.3 生态环境损害民事救济的有限性 | 第20-24页 |
3.3.1 侵权法私法性质的局限 | 第20-23页 |
3.3.2 侵权法个别化救济的缺陷 | 第23-24页 |
4 环境法律中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不足 | 第24-29页 |
4.1 环境法律与生态环境损害 | 第24页 |
4.2 立法的原则化、分散化 | 第24-25页 |
4.3 重环境污染,轻生态破坏 | 第25-26页 |
4.4 重行政处罚,轻民事赔偿 | 第26-27页 |
4.5 重经济价值,轻生态价值 | 第27-29页 |
5 国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经验与借鉴 | 第29-34页 |
5.1 美国的生态环境损害法律制度 | 第29-30页 |
5.1.1 全面细致的赔偿与评估制度 | 第29-30页 |
5.1.2 救济的保障:责任保险与专项基金 | 第30页 |
5.2 欧盟的生态环境损害法律制度 | 第30-31页 |
5.2.1 有区分的责任形式 | 第30页 |
5.2.2 损害评估方法:资源等值分析法 | 第30-31页 |
5.3 俄罗斯的生态环境损害救济 | 第31-32页 |
5.3.1 请求救济方式 | 第31页 |
5.3.2 损害评估——专门价格和专门方法 | 第31-32页 |
5.4 国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启示 | 第32-34页 |
5.4.1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立法体系化 | 第32页 |
5.4.2 完善的社会化赔偿制度 | 第32-34页 |
6 我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的构建 | 第34-43页 |
6.1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立法选择 | 第34-36页 |
6.1.1 单独立法的途径 | 第34-35页 |
6.1.2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:“公”与“私”的融合 | 第35-36页 |
6.2 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内容 | 第36-41页 |
6.2.1 扩大赔偿义务人范围 | 第36-37页 |
6.2.2 明确责任构成要件与免责事由 | 第37-38页 |
6.2.3 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规则 | 第38-39页 |
6.2.4 资金管理:设立资金专户 | 第39页 |
6.2.5 公众参与:全程监督 | 第39-40页 |
6.2.6 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制度:确保科学合理 | 第40-41页 |
6.3 确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社会化填补机制 | 第41-43页 |
6.3.1 设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保险制度 | 第41页 |
6.3.2 设立生态环境损害基金制度 | 第41-43页 |
结语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8页 |
个人简介 | 第48-49页 |
致谢 | 第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