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引言 | 第7-17页 |
1 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理性 | 第17-22页 |
1.1 政策造成的环境损害现状 | 第17-18页 |
1.2 贯彻环境风险预防原则的内在要求 | 第18-19页 |
1.3 治理污染损害的源头拓展 | 第19-20页 |
1.4 建构政策生态化的需要 | 第20-22页 |
2 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制度理性 | 第22-26页 |
2.1 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立法依据 | 第22-23页 |
2.1.1 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的宪法依据 | 第22页 |
2.1.2 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依据 | 第22-23页 |
2.2 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的制度环境分析 | 第23-26页 |
2.2.1 我国独特的法治路径 | 第23-24页 |
2.2.2 行政管理模式中的特色博弈 | 第24-26页 |
3 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域外经验 | 第26-30页 |
3.1 建立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路径 | 第26-28页 |
3.2 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形式 | 第28-30页 |
3.2.1 各国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设置 | 第28页 |
3.2.2 各国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的参与主体 | 第28-30页 |
4 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设计 | 第30-36页 |
4.1 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实体安排 | 第30-31页 |
4.1.1 评价主体 | 第30页 |
4.1.2 牵头单位 | 第30-31页 |
4.1.3 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范围 | 第31页 |
4.1.4 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的效力 | 第31页 |
4.2 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程序设置 | 第31-33页 |
4.2.1 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发起程序 | 第32页 |
4.2.2 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| 第32页 |
4.2.3 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查程序 | 第32-33页 |
4.3 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监督机制 | 第33-36页 |
4.3.1 公众参与 | 第33-34页 |
4.3.2 法治监督 | 第34页 |
4.3.3 党内监督 | 第34-36页 |
结语 | 第36-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7-43页 |
个人简介 | 第43-44页 |
致谢 | 第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