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布局论文--特殊分区规划论文

莫干山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历史变迁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1 绪论第11-27页
    1.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页
    1.2 相关概念界定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风景名胜区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文化景观第12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2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国内研究动态第12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国外研究动态第17-18页
    1.4 研究范围及内容第18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莫干山风景名胜区概况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县域沿革第23-25页
    1.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方法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技术路线第26-27页
2 莫干山文化景观形成的自然基础第27-31页
    2.1 自然条件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地质地貌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土壤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水文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气候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植被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6 动物第29页
    2.2 小结第29-31页
3 莫干山文化景观变迁的影响因素第31-39页
    3.1 租界与避暑地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租界、租借地、避暑地之分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莫干山避暑地历史沿革第32-33页
    3.2 工程技术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沪、杭、莫交通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由“木”到“石”的建筑风格第34-36页
    3.3 山水审美与信仰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天人合一,寄情山水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有道则见,无道则隐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景点集称,八景意趣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山岳崇拜,三教合一第38-39页
4 莫干山文化景观变迁的分期第39-41页
    4.1 先秦两汉(公元220年以前)第39页
    4.2 魏晋南北朝时期(公元220年—580年)第39页
    4.3 隋唐两宋时期(公元581年—1279年)第39-40页
    4.4 元明清时期(公元1280年—1839年)第40页
    4.5 清末、民国至今(公元1840年至今)第40-41页
5 莫干山各时期文化景观变迁及特征第41-92页
    5.1 兵争之地——先秦两汉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历史背景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莫干山名称考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文化景观特征第43页
    5.2 山寺之始——魏晋南北朝第43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历史背景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文化景观资源第44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文化景观特征第49页
    5.3 丛林鼎沸——隋唐两宋第49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历史背景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文化景观资源第50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文化景观特征第61页
    5.4 钟声依旧——元明清第61-70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历史背景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文化景观资源第62-70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文化景观特征第70页
    5.5 金碧嵯峨——清末、民国至今第70-92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历史背景第70-72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文化景观资源第72-90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文化景观特征第90-92页
6 莫干山文化景观变迁规律与文脉第92-97页
    6.1 文化景观变迁规律第92-94页
    6.2 莫干山历史文脉第94-9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基础文脉——兵器第9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延续性文脉——宗教第94-9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主体文脉——避暑地第95-97页
7 保护与利用第97-99页
    7.1 存在问题第97页
    7.2 建议与对策第97-99页
8 结论与展望第99-101页
    8.1 总结第99页
    8.2 展望第99-101页
参考文献第101-105页
图表目录第105-107页
附录第107-124页
个人简介第124-125页
导师简介第125-126页
致谢第126页

论文共12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羌族碉楼建筑的美学研究
下一篇:杭州攀缘植物景观应用及案例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