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农业经济论文--中国农业经济论文--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--农业劳动力与农业人口论文

农民工社会融合过程中的社会风险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9页
第1章 绪论第13-31页
    1.1 论文研究的背景、目的及意义第13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论文研究的背景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论文研究目的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论文研究意义第16-18页
    1.2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研究现状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研究现状第22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第26-27页
    1.3 论文的总体思路和研究内容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论文的总体思路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论文的研究方法第28-29页
    1.4 论文的创新之处第29-31页
第2章 农民工社会融合及社会风险问题分析第31-48页
    2.1 相关概念界定第31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农民工的定义及其特点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社会融合相关概念的含义及其关系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社会风险的内涵第34-35页
    2.2 我国农民工社会融合的现状与问题分析第35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社会融合的维度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农民工社会融合的现状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农民工社会融合存在的问题第40-42页
    2.3 农民工社会融合过程中的社会风险分类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经济风险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心理风险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社会稳定风险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制度风险第45页
    2.4 社会风险研究内容关系描述第45-46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46-48页
第3章 农民工社会经济融合过程中的社会风险分析第48-69页
    3.1 社会经济融合过程中的社会风险因素分析第48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社会经济融合的教育风险因素分析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社会经济融合的就业风险因素分析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社会经济融合的收入风险因素分析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社会经济融合的住房风险因素分析第52页
    3.2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模型构建第52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系统边界的确定与基本假设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各风险因素因果关系模型及因果关系分析第53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系统流程图及其分析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系统方程及参数设定第61-62页
    3.3 社会经济融合风险系统的基本行为仿真与模拟分析第62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农民工群体的教育风险演化趋势模拟及分析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农民工群体的就业风险演化趋势模拟及分析第64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农民工群体的收入风险演化趋势模拟及分析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农民工群体的住房风险演化趋势模拟及分析第67-68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68-69页
第4章 农民工文化行为融合过程中的社会风险分析第69-83页
    4.1 农民工文化行为融合的路径及风险分析第69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农民工群体文化行为融合的路径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农民工群体文化行为融合过程中产生的社会风险探析第70-71页
    4.2 基于决策理论与博弈论的模型构建第71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模型构建的背景及利益相关者第7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风险模型的相关参数及构建第71-74页
    4.3 各主体的最优反应策略分析第74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农民工群体对于依法维权的比较成本的最优反应策略第75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农民工群体对于企业失信相对违法成本的最优反应策略第77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企业最优反应的违法比较成本及均衡策略第79-81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81-83页
第5章 农民工身份心理融合过程中的社会风险分析第83-93页
    5.1 农民工社会融合过程中的身份认同和心理归属第83-8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农民工群体的身份认同感分析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农民工群体的心理归属感分析第8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农民工群体身份心理融合过程中不公平感引发的社会风险探析第84-85页
    5.2 农民工引发社会风险的多阶段动态博弈模型第85-8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阶段博弈的基本结构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多阶段动态博弈模型第86-87页
    5.3 农民工群体的策略空间分析第87-9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单阶段政府的无条件合作策略分析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单阶段政府的强硬策略分析第88-9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多阶段社会风险的机理分析第90-92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92-93页
第6章 基于社会福利的农民工群体社会风险治理研究第93-110页
    6.1 农民工社会福利与社会融合及社会风险的内层逻辑关系第93-96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农民工社会福利与社会融合的关系分析第9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农民工社会福利与社会风险的关系分析第94-96页
    6.2 农民工福利水平对农民工社会风险影响作用研究第96-10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农民工社会福利对社会风险的影响第96-9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量表设计和数据收集第99-10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实证结果分析第102-106页
    6.3 农民工社会融合过程中社会风险防范的对策分析第106-109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防范经济风险第106-10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防范心理风险第107-108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防范社会稳定风险第108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防范制度风险第108-109页
    6.4 本章小结第109-110页
结论第110-113页
参考文献第113-124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24-125页
致谢第125-126页
附录第126-129页

论文共12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地方政府负总责下的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研究
下一篇:中国收费公路投融资主体变迁的动因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