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公路运输论文--道路工程论文--道路养护与维修论文--养路机具与设备论文

车载式双臂绿篱机的总体设计与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第一章 绪论第9-15页
    1.1 课题研究背景第9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车载式绿篱机研究现状和趋势第9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研究现状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研究现状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发展趋势第11-12页
    1.3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主要研究内容第13-14页
    1.4 技术路线第14-15页
第二章 车载式双臂绿篱机总体方案设计第15-25页
    2.1 绿篱机作业对象分析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作业对象分析第15-17页
    2.2 整机功能的实现和设计原则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功能的实现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整机方案设计原则第17页
    2.3 车载式双臂绿篱机总体结构方案设计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方案一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方案二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最终方案确定第20页
    2.4 底盘和刀具的初定第20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底盘车的选型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刀具的选型第21-24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24-25页
第三章 各系统装置方案设计第25-44页
    3.1 修剪系统方案设计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修剪系统整体结构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长臂修剪机构的设计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短臂修剪机构的设计第27-28页
    3.2 回转底座的设计计算第28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回转平台上各部件的布置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配重的设计计算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回转支承的计算选型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回转液压马达的计算选型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驱动小齿轮的计算选型第32-33页
    3.3 动力装置的计算选型第33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发动机的计算选型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燃油箱的设计计算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水箱散热器的选型第36-37页
    3.4 传动系的设计计算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联轴器的计算选型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连接盘刚度分析第39-40页
    3.5 车载式双臂绿篱机三维模型总体结构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三维总体模型装配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装配体干涉检查第42-43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43-44页
第四章 车载式双臂绿篱机的虚拟样机仿真第44-61页
    4.1 虚拟样机仿真分析目的第44页
    4.2 车载式绿篱机仿真模型的导入和处理第44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仿真模型的导入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仿真模型的处理第46-52页
    4.3 车载式双臂绿篱机的运动学仿真第52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运动学仿真动画第52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运动学仿真后处理第55-57页
    4.4 车载式双臂绿篱机的动力学仿真第57-60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60-61页
第五章 车载式双臂绿篱机的安全性评价第61-68页
    5.1 重心计算和轴荷分布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重心位置计算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整机前后桥轴荷计算第62-63页
    5.2 纵向稳定性分析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上坡行驶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下坡制动第64-65页
    5.3 横向稳定性分析第65-66页
    5.4 整机转弯稳定性第66-67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67-68页
第六章 车载式双臂绿篱机样机的装配与调试第68-74页
    6.1 车载式双臂绿篱机的装配第68-72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关键零部件的加工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修剪系统的装配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液压系统的安装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6.1.4 电控系统的安装第71-72页
    6.2 车载式双臂绿篱机的调试第72-73页
    6.3 现场作业第73页
    6.4 本章小结第73-74页
结论与展望第74-75页
    结论第74页
    展望第74-75页
参考文献第75-78页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8-79页
致谢第79页

论文共7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黄土地层湿陷对地铁区间隧道的影响机制研究
下一篇:交通事故点相关道路线形数据获取方法及分段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