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9-16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目的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2 目的意义 | 第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1.2.1 国外绿色发展的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2.2 国内绿色发展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路线图 | 第13-15页 |
1.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| 第15-16页 |
2 绿色发展理念与产业结构转型理论概述 | 第16-25页 |
2.1 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6-19页 |
2.1.1 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 | 第16-17页 |
2.1.2 产业结构转型的概念 | 第17-18页 |
2.1.3 工业产业结构转型 | 第18-19页 |
2.2 绿色发展理念的历史演进 | 第19-22页 |
2.2.1 马克思、恩格斯、列宁关于绿色发展的思想 | 第19页 |
2.2.2 毛泽东绿色发展的思想 | 第19-20页 |
2.2.3 邓小平、江泽民、胡锦涛关于绿色发展的思想 | 第20页 |
2.2.4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思想 | 第20-21页 |
2.2.5 绿色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逻辑必然 | 第21-22页 |
2.3 产业结构转型优化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| 第22-25页 |
2.3.1 绿色发展理念是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 | 第22页 |
2.3.2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 | 第22-23页 |
2.3.3 绿色发展理念是指导产业结构转型的必然选择 | 第23页 |
2.3.4 绿色发展的评价标准为工业产业转型明确目标 | 第23-25页 |
3 商丘市工业产业结构现状及对环境的影响 | 第25-32页 |
3.1 商丘市概况 | 第25-27页 |
3.2 商丘工业产业结构及特点 | 第27-29页 |
3.2.1 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| 第27-28页 |
3.2.2 工业产业结构的特点 | 第28-29页 |
3.3 工业对商丘市环境的影响 | 第29-32页 |
3.3.1 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| 第29页 |
3.3.2 工业污染物排放现状 | 第29-32页 |
4 绿色发展理念下的商丘市工业产业结构转型的现状分析 | 第32-38页 |
4.1 商丘市工业产业结构转型已经取得的一些成就 | 第32-33页 |
4.1.1 高技术性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| 第32页 |
4.1.2 高载能行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| 第32-33页 |
4.2 当前商丘市工业产业结构转型面临的问题 | 第33-36页 |
4.2.1 人们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滞后性 | 第33页 |
4.2.2 绿色发展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 | 第33-34页 |
4.2.3 绿色技术创新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 | 第34页 |
4.2.4 绿色法律法规存在漏 | 第34-35页 |
4.2.5 产业引进中存在的问题 | 第35页 |
4.2.6 绿色市场发展不成熟 | 第35-36页 |
4.3 商丘市工业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存在问题的原因 | 第36-38页 |
4.3.1 生态责任意识有欠缺 | 第36页 |
4.3.2 绿色机制体制不健全 | 第36-37页 |
4.3.3 科技创新能力显不足 | 第37页 |
4.3.4 政府监督职能不到位 | 第37-38页 |
5 国内外工业产业结构转型的经验与借鉴 | 第38-43页 |
5.1 美国、德国工业转型的经验分析 | 第38-40页 |
5.1.1 美国的工业转型研究 | 第38-39页 |
5.1.2 德国的工业转型研究 | 第39-40页 |
5.2 国内工业产业结构转型的经验分析 | 第40-43页 |
5.2.1 伊犁自治州工业产业的绿色转型 | 第40-41页 |
5.2.2 建设生态阳泉的绿色转型之路 | 第41-43页 |
6 绿色发展理念下商丘市工业产业结构转型的对策建议 | 第43-49页 |
6.1 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商丘市工业产业结构转型的全过程 | 第43-44页 |
6.2 商丘市工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途径 | 第44-45页 |
6.2.1 改造传统产业,发展新兴绿色产业 | 第44页 |
6.2.2 打造特色产业,提升产业水平 | 第44-45页 |
6.3 商丘市工业产业结构转型的保障措施 | 第45-49页 |
6.3.1 多策并举大力引进创新型优秀人才 | 第45-46页 |
6.3.2 从税收、金融等方面鼓励企业绿色转型升级 | 第46页 |
6.3.3 培育发展绿色创新技术,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| 第46-47页 |
6.3.4 加强政府监管,设立企业奖罚机制 | 第47-49页 |
7 总结与展望 | 第49-50页 |
致谢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4页 |
附录: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