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.1 理论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.2 现实意义 | 第12页 |
1.3 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| 第12-14页 |
1.4 本文创新之处 | 第14-15页 |
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| 第15-23页 |
2.1 相关概念 | 第15-16页 |
2.1.1 自主品牌 | 第15页 |
2.1.2 自主品牌汽车企业 | 第15-16页 |
2.1.3 企业绩效 | 第16页 |
2.2 企业绩效的理论基础 | 第16-19页 |
2.2.1 产权理论 | 第16-17页 |
2.2.2 委托代理理论 | 第17-18页 |
2.2.3 利益相关者理论 | 第18-19页 |
2.3 文献综述 | 第19-21页 |
2.3.1 国外汽车产业文献研究综述 | 第19页 |
2.3.2 国内汽车产业的文献研究综述 | 第19-21页 |
2.4 国内外研究评述 | 第21-23页 |
第3章 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| 第23-36页 |
3.1 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 | 第23-26页 |
3.1.1 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 | 第23页 |
3.1.2 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 | 第23-26页 |
3.1.2.1 我国汽车产销量迅速增长 | 第23-24页 |
3.1.2.2 汽车产品结构优化,市场集中度稳定 | 第24-25页 |
3.1.2.3 汽车产业经济效益整体良好,重点企业发展平稳 | 第25-26页 |
3.2 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历程 | 第26-27页 |
3.2.1 独立的自主品牌阶段 | 第26页 |
3.2.2 以合资品牌为主的阶段 | 第26-27页 |
3.2.3 自主品牌汽车快速发展阶段 | 第27页 |
3.3 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现状 | 第27-36页 |
3.3.1 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发展现状 | 第28-34页 |
3.3.1.1 自主品牌轿车的成长过程 | 第29-31页 |
3.3.1.2 自主品牌MPV的成长过程 | 第31-32页 |
3.3.1.3 自主品牌SUV的成长过程 | 第32-34页 |
3.3.2 我国自主品牌商用车的成长历程 | 第34-36页 |
第4章 数据包络法(DEA) | 第36-44页 |
4.1 DEA评价方法概述 | 第36-37页 |
4.2 DEA的基本模型 | 第37-39页 |
4.2.1 CCR模型 | 第37-38页 |
4.2.2 BBC模型 | 第38-39页 |
4.3 共同前沿DEA模型 | 第39-44页 |
4.3.1 基于共同前沿的效率 | 第40-41页 |
4.3.2 基于群组前沿的效率 | 第41页 |
4.3.3 技术差距率 | 第41-42页 |
4.3.4 投入产出效率损失的分解 | 第42-44页 |
第5章 基于共同前沿DEA模型的实证分析 | 第44-56页 |
5.1 指标的选取和数据的处理 | 第44-47页 |
5.1.1 投入与产出指标的选择 | 第44-45页 |
5.1.2 数据处理和决策单元的选取 | 第45-47页 |
5.2 实证结果分析 | 第47-54页 |
5.2.1 相对共同前沿的效率分析 | 第47-50页 |
5.2.2 相对群组前沿的效率分析 | 第50-51页 |
5.2.3 技术差距率(TGR)分析 | 第51-52页 |
5.2.4 效率损失的来源分析 | 第52-54页 |
5.3 实证结论 | 第54-56页 |
第6章 提高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绩效的对策与建议 | 第56-60页 |
6.1 政府整合各方资源,加大对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研发的扶持力度 | 第56-57页 |
6.2 政府制定合理产业政策,协助汽车企业形成技术联盟与产业集聚 | 第57页 |
6.3 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采用先进信息技术,提高企业管理和服务水平 | 第57-58页 |
6.4 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学习合资汽车企业成功经验,顺应市场调整结构潮流 | 第58-59页 |
6.5 发展新能源汽车,实现战略转型 | 第59-60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6页 |
附录 | 第66-6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著作、论文 | 第69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