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22页 |
1.1 污水中磷的来源与危害 | 第16页 |
1.2 污水中磷的去除 | 第16-18页 |
1.2.1 生物除磷的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2.2 亚铁除磷的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1.3 磷形态的研究现状 | 第18-19页 |
1.4 生物除磷微生物的研究现状 | 第19-20页 |
1.5 课题研究内容 | 第20页 |
1.6 技术路线图与创新点 | 第20-22页 |
1.6.1 技术路线图 | 第20-21页 |
1.6.2 创新点 | 第21-22页 |
第二章 生物除磷反应器的启动与生物除磷污泥的驯化 | 第22-29页 |
2.1 引言 | 第22页 |
2.2 材料与方法 | 第22-25页 |
2.2.1 实验装置 | 第22-24页 |
2.2.2 接种污泥与实验用水 | 第24-25页 |
2.2.3 实验仪器 | 第25页 |
2.2.4 分析项目与测定方法 | 第25页 |
2.3 结果与分析 | 第25-27页 |
2.3.1 生物除磷污泥驯化过程总磷的去除情况 | 第25-26页 |
2.3.2 生物除磷污泥驯化过程COD的去除情况 | 第26-27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7-29页 |
第三章 Fe~(2+)对生物除磷反应器中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| 第29-36页 |
3.1 引言 | 第29页 |
3.2 材料与方法 | 第29-31页 |
3.2.1 实验装置 | 第29-30页 |
3.2.2 实验污泥与实验用水 | 第30页 |
3.2.3 实验仪器 | 第30-31页 |
3.2.4 水质指标与活性污泥性状指标测定方法 | 第31页 |
3.3 结果与分析 | 第31-35页 |
3.3.1 Fe~(2+)对生物除磷反应典型周期内正磷酸盐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3.3.2 Fe~(2+)对生物除磷反应典型周期内COD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3.3.3 Fe~(2+)对生物除磷反应典型周期内氮素的影响 | 第33-35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四章 Fe~(2+)协同生物除磷过程中微生物细胞内外磷的代谢 | 第36-62页 |
4.1 引言 | 第36页 |
4.2 材料与方法 | 第36-38页 |
4.2.1 胞外聚合物(EPS)的提取 | 第36-37页 |
4.2.2 细胞内多聚磷酸盐的提取 | 第37页 |
4.2.3 ~(31)P-NMR测定前样品的预处理 | 第37页 |
4.2.4 BSEM-EDX分析前污泥的预处理 | 第37-38页 |
4.2.5 实验测量仪器 | 第38页 |
4.3 结果与分析 | 第38-61页 |
4.3.1 ~(31)P-NMR对污泥中磷含量测定的准确性检验 | 第38-39页 |
4.3.2 Fe~(2+)对生物除磷过程中细胞内聚磷的影响 | 第39-42页 |
4.3.3 Fe~(2+)对生物除磷过程胞外聚合物中磷的影响 | 第42-48页 |
4.3.4 Fe~(2+)对生物除磷过程胞内外聚磷链长的影响 | 第48-51页 |
4.3.5 Fe~(2+)协同生物除磷过程中污泥的BSEM-EDX分析 | 第51-59页 |
4.3.6 Fe~(2+)协同生物除磷过程中磷的代谢模型的构建 | 第59-61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第五章 Fe~(2+)协同生物除磷的微生物学机制 | 第62-75页 |
5.1 引言 | 第62页 |
5.2 材料与方法 | 第62-63页 |
5.2.1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| 第62页 |
5.2.2 实验操作步骤 | 第62-63页 |
5.3 结果与分析 | 第63-73页 |
5.3.1 OTU聚类分析 | 第63-65页 |
5.3.2 Alpha多样性分析 | 第65-67页 |
5.3.3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| 第67-71页 |
5.3.4 冗余分析 | 第71-73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3-75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5-77页 |
6.1 结论 | 第75-76页 |
6.2 展望 | 第76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6页 |
致谢 | 第86-87页 |
作者简介及研究生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| 第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