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初等教育论文--各科教学法、教学参考书论文--汉语语文论文

小学语文教师生成性教学能力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第一章 绪论第8-20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8-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新课程改革倡导“动态生成”第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需求第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自身实践感悟第8-9页
    1.2 研究意义第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理论意义第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实践意义第9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9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关于生成性教学的研究第9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关于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关于教师生成性教学能力的研究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研究述评第17-18页
    1.4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思路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方法第18-20页
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第20-26页
    2.1 概念界定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生成性教学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教学能力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生成性教学能力第21-23页
    2.2 理论基础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现代哲学的生成性思维理论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第24-26页
第三章 小学语文教师生成性教学能力现状调查第26-35页
    3.1 调查设计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问卷的编制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问卷的预测分析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正式问卷的形成与发放第27-28页
    3.2 生成性教学能力现状的统计分析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基本信息调查统计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总体水平分析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课前教学弹性预设能力的描述性分析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课中教学实施操作能力的描述性分析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课后教学反思重建能力的描述性分析第30-31页
    3.3 生成性教学能力的人口学变量分析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不同学校性质的差异性分析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不同学历的差异性分析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不同教龄的差异性分析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不同年级的差异性分析第32-33页
    3.4 问卷调查结果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能力现状水平的普遍性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能力现状水平的差异性第33-35页
第四章 小学语文教师生成性教学能力的质性分析第35-45页
    4.1 研究对象与资料整理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研究对象与研究伦理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资料收集与整理第35-36页
    4.2 小学语文教师生成性教学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第36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课前教学设计缺乏生成性理念,流于线性化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课中教学实施缺乏教学机智,易丢失生成性资源第39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课后教学反思欠缺行动力,反思内容与方法单一第43-45页
第五章 Z教师生成性教学能力提升过程的个案分析第45-56页
    5.1 自我感知发展阶段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主动投入科学研究,逐步内化生成性教学理念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细心地观察和模仿,寻求教学实施的方法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提升自身反思意识,拓宽反思的途径第46-47页
    5.2 收获外部指导阶段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参加培训组织与学习,聆听专家的建议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走进名师工作团队,收获伙伴的鼓励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师徒结对共同探索,得到导师悉心指导第48-49页
    5.3 专业实践交流阶段第49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收获颇丰的公开课经历第49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磨课实录片段对比展示第52-56页
第六章 小学语文教师生成性教学能力发展的对策第56-63页
    6.1 教师自主发展策略第56-60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留白生成:更新教学预设的知识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留心生成:寻求提升教学实施技能的方法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批判生成:加强教学反思的系统性第59-60页
    6.2 学校支持发展策略第60-6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构建共生的教学团队,优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平台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建立评价和监督机制,完善教学能力发展激励制度第61-63页
结语第63-64页
致谢第64-65页
参考文献第65-68页
附录1 小学语文教师生成性教学能力调查问卷第68-70页
附录2 小学语文教师生成性教学能力访谈提纲与观察记录表第70-71页
附录3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1页

论文共7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幼儿视角下的教师角色调查研究--以新乡市四所幼儿园为例
下一篇:教师语言暴力对小学生品德的影响研究--以南宁市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