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0-19页 |
1.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1.1 论文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论文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动态 | 第12-16页 |
1.2.1 国外研究动态 | 第12-14页 |
1.2.2 国内研究动态 | 第14-16页 |
1.2.3 小结 | 第16页 |
1.3 论文研究内容与思路 | 第16-19页 |
1.3.1 论文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3.2 论文研究思路 | 第17-19页 |
2 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| 第19-29页 |
2.1 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探析 | 第19-26页 |
2.1.1 交通运输基本概念 | 第19页 |
2.1.2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扩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| 第19-25页 |
2.1.3 交通结构的完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| 第25-26页 |
2.2 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| 第26-28页 |
2.2.1 社会经济发展是交通运输发展的源动力 | 第26-27页 |
2.2.2 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影响的几个方面 | 第27-28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3 兰合铁路对沿线区域经济影响分析 | 第29-41页 |
3.1 兰合铁路简介及建设意义 | 第29-31页 |
3.1.1 兰合铁路简介 | 第29页 |
3.1.2 兰合铁路建设的意义 | 第29-31页 |
3.2 兰合铁路沿线区域概况 | 第31-34页 |
3.2.1 沿线吸引区域范围内经济概况 | 第31-33页 |
3.2.2 沿线资源分布及开发情况 | 第33-34页 |
3.2.3 沿线工农业现状及发展 | 第34页 |
3.2.4 沿线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 | 第34页 |
3.3 兰合铁路对沿线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机理分析 | 第34-40页 |
3.3.1 提高沿线区域的客货运量 | 第34-35页 |
3.3.2 提高区域可达性 | 第35-36页 |
3.3.3 区域经济发展拉动效应 | 第36页 |
3.3.4 产业结构优化效应 | 第36-37页 |
3.3.5 就业增加效应 | 第37-38页 |
3.3.6 区域运输通道径路选择 | 第38-40页 |
3.3.7 环境保护效应 | 第40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4 兰合铁路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分析的理论方法 | 第41-56页 |
4.1 已有研究方法综述 | 第41-43页 |
4.2 主要经济影响因素确立 | 第43-48页 |
4.2.1 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原理 | 第44-45页 |
4.2.2 区域经济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| 第45-48页 |
4.3 本文分析方法的确定 | 第48-55页 |
4.3.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| 第49-51页 |
4.3.2 客货运量预测模型 | 第51-55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5 兰合铁路对区域经济影响量化分析 | 第56-68页 |
5.1 兰合铁路直接经济影响预测 | 第56-65页 |
5.1.1 区域客货运量与GDP预测 | 第56-64页 |
5.1.2 兰合铁路建设投资拉动效应 | 第64-65页 |
5.2 兰合铁路间接经济影响分析 | 第65-67页 |
5.2.1 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| 第65-66页 |
5.2.2 增加区域社会就业 | 第66页 |
5.2.3 提高区域城镇化水平 | 第66-67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68-70页 |
6.1 本文主要结论 | 第68页 |
6.2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| 第68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