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自动化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计算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计算机软件论文--程序设计、软件工程论文--软件工程论文

面向云应用的负载预测框架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一章 综述第12-18页
    1.1 研究意义第12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云计算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负载均衡和负载预测第14-16页
    1.2 研究目标第16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第16-17页
    1.4 论文结构第17-18页
第二章 相关工作第18-26页
    2.1 云计算第18-20页
    2.2 基础特性第20-21页
    2.3 负载预测算法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自回归预测模型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可信任区间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峰值预测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动态预测模型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方法评估第23页
    2.4 其他研究第23-24页
    2.5 实验数据集第24页
    2.6 总结第24-26页
第三章 系统分析第26-30页
    3.1 为什么需要负载预测算法?第26-27页
    3.2 为什么不使用“银色子弹”?第27-28页
    3.3 为什么是面向云应用?和Web应用有什么区别?第28-29页
    3.4 总结第29-30页
第四章 系统架构和关键技术第30-46页
    4.1 典型云环境第30-31页
    4.2 预测框架架构第31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监控模块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数据处理模块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数据库模块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数据维护模块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负载预测模块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资源分配器第39-40页
    4.3 工作流程第40-41页
    4.4 关键技术第41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面向大数据的数据库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请求强度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数据维护模块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算法接口第44-46页
第五章 系统实现第46-52页
    5.1 监控模块第46-48页
    5.2 数据处理模块第48页
    5.3 数据库模块第48-49页
    5.4 数据维护模块第49页
    5.5 负载预测模块第49-52页
第六章 模拟实验第52-61页
    6.1 实验目的第52页
    6.2 模拟请求第52-53页
    6.3 环境设定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. 物理机上运行的服务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. 虚拟机1上运行的服务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. 虚拟机2运行任务:第55页
    6.4 模拟结果第55-61页
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第61-64页
    7.1 总结第61-62页
    7.2 展望第62-64页
参考文献第64-68页
致谢第68-69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第69-70页
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第70-72页

论文共7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智能商圈的上下文感知框架设计与实现
下一篇:基于稀疏表示的人脸图像超分辨率技术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