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11-19页 |
1.1 论文研究背景以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故障检测与切换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2-17页 |
1.2.1 故障检测技术的综述 | 第12-13页 |
1.2.2 故障切换技术的综述 | 第13-14页 |
1.2.3 故障检测与切换技术的方法综述 | 第14-17页 |
1.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与结构安排 | 第17-19页 |
2 冗余系统 | 第19-26页 |
2.1 冗余系统可靠性概念的简介 | 第19-20页 |
2.1.1 可靠度 | 第19页 |
2.1.2 失效率 | 第19-20页 |
2.2 当前已有冗余系统分析 | 第20-23页 |
2.2.1 并联系统分析 | 第20页 |
2.2.2 串-并联系统分析 | 第20-21页 |
2.2.3 并-串联系统分析 | 第21-22页 |
2.2.4 k/ n(G) 系统分析 | 第22页 |
2.2.5 旁联系统分析 | 第22-23页 |
2.3 已有冗余系统存在的弊端 | 第23-25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5-26页 |
3 一种新型的故障检测与切换系统的设计 | 第26-35页 |
3.1 新型的故障检测与切换系统模型 | 第26-28页 |
3.1.1 新型的故障检测与切换系统的工作原理 | 第26-27页 |
3.1.2 新型的故障检测与切换系统的创新点 | 第27-28页 |
3.2 新型的故障检测与切换冗余系统的可靠度计算 | 第28-30页 |
3.3 几种冗余系统实例计算分析与比较 | 第30-31页 |
3.4 新型的故障检测与切换冗余系统的特点 | 第31-33页 |
3.4.1 新型的故障检测与切换冗余系统的优点 | 第31-32页 |
3.4.2 新型的故障检测与切换冗余系统的缺点 | 第32-33页 |
3.5 新型的故障检测与切换冗余系统的功能及其技术指标 | 第33-34页 |
3.5.1 系统功能 | 第33-34页 |
3.5.2 系统技术指标 | 第34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4 新型故障检测与切换器的设计及实现 | 第35-51页 |
4.1 故障检测与切换器结构设计 | 第35页 |
4.2 检测模块 | 第35-42页 |
4.2.1 霍尔电流传感器原理 | 第36-37页 |
4.2.2 AD7705模数转换器原理 | 第37-38页 |
4.2.3 A/D转换电路设计 | 第38-42页 |
4.3 切换开关模块 | 第42-44页 |
4.4 微处理器系统模块 | 第44-45页 |
4.5 故障检测与切换器测试 | 第45-50页 |
4.5.1 检测模块测试 | 第47-48页 |
4.5.2 故障检测与切换器整机测试 | 第48-50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5 具有三个故障检测与切换器冗余系统的设计及实现 | 第51-67页 |
5.1 CAN通信模块设计 | 第51-54页 |
5.1.1 总线控制器SJA1000 | 第52页 |
5.1.2 总线收发器TJA1050 | 第52-53页 |
5.1.3 CAN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| 第53-54页 |
5.2 支路备份及检测对象 | 第54-55页 |
5.3 具有三个故障检测与切换装置冗余系统的设计 | 第55页 |
5.4 整个冗余系统软件设计 | 第55-62页 |
5.4.1 系统初始化 | 第57-58页 |
5.4.2 发送子程序 | 第58-59页 |
5.4.3 接受子程序 | 第59-60页 |
5.4.4 投退判断子程序 | 第60-61页 |
5.4.5 显示界面子程序 | 第61-62页 |
5.5 系统测试 | 第62-65页 |
5.5.1 主动切换方式测试 | 第63-64页 |
5.5.2 被动切换方式测试 | 第64-65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65-67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67-69页 |
6.1 全文总结 | 第67-68页 |
6.2 工作展望 | 第68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3页 |
附录A ACS712引脚定义 | 第73-75页 |
附录B STC89C52引脚定义 | 第75-77页 |
附录C SJA1000引脚定义 | 第77-80页 |
附录D TJA1050引脚定义 | 第80-81页 |
附录E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