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0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2.1 第三系砂泥岩的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2.2 隧道施工变形控制的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3 研究内容 | 第12-14页 |
2 依托工程概况及注浆机理的探讨 | 第14-22页 |
2.1 工程概况 | 第14-18页 |
2.1.1 隧道地质条件 | 第14-16页 |
2.1.2 隧道水文条件 | 第16-17页 |
2.1.3 工程遇到的问题 | 第17-18页 |
2.1.4 围岩实际变形受力情况 | 第18页 |
2.2 帷幕注浆与超前大管棚预加固机理分析 | 第18-22页 |
2.2.1 渗透注浆机理 | 第19-20页 |
2.2.2 劈裂注浆机理 | 第20-21页 |
2.2.3 压密注浆机理 | 第21-22页 |
3 爱民隧道DK293+587、DK293+626断面监控量测数据分析 | 第22-64页 |
3.1 隧道监控量测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2页 |
3.2 现场隧道的支护设计参数 | 第22-28页 |
3.3 监控量测项目的选取 | 第28页 |
3.4 测量原理及量测方案 | 第28-32页 |
3.4.1 监测断面仪器的布置 | 第28-29页 |
3.4.2 隧道周边位移和拱顶下沉量测 | 第29页 |
3.4.3 围岩压力及两层支护间压力 | 第29-30页 |
3.4.4 钢支撑内力 | 第30-31页 |
3.4.5 支护、衬砌内应力 | 第31-32页 |
3.5 断面DK293+587监测数据分析 | 第32-42页 |
3.5.1 位移—时间数据分析 | 第32-34页 |
3.5.2 围岩与喷射混凝土接触压力数据分析 | 第34-38页 |
3.5.3 钢拱架应力监测数据分析 | 第38-42页 |
3.6 断面DK293+626监测数据分析 | 第42-62页 |
3.6.1 位移—时间数据分析 | 第42-44页 |
3.6.2 围岩与喷射混凝土接触压力数据分析 | 第44-48页 |
3.6.3 钢拱架应力监测数据分析 | 第48-51页 |
3.6.4 两层支护间压力数据分析 | 第51-54页 |
3.6.5 混凝土应力数据分析 | 第54-57页 |
3.6.6 二衬内钢筋轴力数据分析 | 第57-62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62-64页 |
4 基于MIDAS/GTSNX软件对隧道变形控制措施的对比分析研究 | 第64-94页 |
4.1 模型的建立 | 第64-66页 |
4.2 模型建立的实现 | 第66-68页 |
4.2.1 模型的构成部分图 | 第66-67页 |
4.2.2 模型的施工阶段步序 | 第67-68页 |
4.3 无超前预加固措施的隧道施工过程数值模拟分析 | 第68-74页 |
4.3.1 位移方面 | 第68-73页 |
4.3.2 隧道初期支护受力方面 | 第73-74页 |
4.4 周边帷幕注浆之后的隧道施工过程数值模拟分析 | 第74-79页 |
4.4.1 位移方面 | 第74-78页 |
4.4.2 隧道初期支护受力方面 | 第78-79页 |
4.5 拱部三种超前大管棚加固范围的隧道施工过程数值模拟分析 | 第79-87页 |
4.5.1 综述 | 第79-80页 |
4.5.2 位移方面 | 第80-85页 |
4.5.3 初期支护受力方面 | 第85-87页 |
4.6 三种数值模拟的对比 | 第87-92页 |
4.6.1 位移方面对比分析 | 第87-89页 |
4.6.2 初期支护受力方面的对比分析 | 第89-91页 |
4.6.3 隧道周边实体的平均总应力对比 | 第91-92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92-94页 |
5 帷幕注浆效果的评定 | 第94-100页 |
5.1 理论分析法 | 第94-96页 |
5.1.1 注浆量分析 | 第94-95页 |
5.1.2 典型注浆P-Q-T曲线分析 | 第95-96页 |
5.2 检查孔法 | 第96-98页 |
5.2.1 检查孔布置 | 第97页 |
5.2.2 检查孔完成情况 | 第97-98页 |
5.3 开挖揭露注浆情况 | 第98-99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99-100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100-102页 |
6.1 主要结论 | 第100-101页 |
6.2 展望 | 第101-102页 |
致谢 | 第102-10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3-10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10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