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符号说明 | 第8-10页 |
第一章 新城疫研究概况 | 第10-16页 |
1 NDV基因组的结构特征 | 第10-12页 |
1.1 NDV基因组 | 第10-11页 |
1.2 NDV的结构蛋白 | 第11-12页 |
2 新城疫病毒的复制过程和影响其毒力的因素 | 第12-14页 |
2.1 新城疫病毒的复制过程 | 第12-13页 |
2.2 影响新城疫病毒毒力的因素 | 第13-14页 |
2.2.1 F蛋白 | 第13页 |
2.2.2 HN蛋白 | 第13页 |
2.2.3 其他蛋白 | 第13-14页 |
3 新城疫的流行病学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基因Ⅶ型新城疫病毒强毒株(DT-2014)的分离鉴定 | 第16-25页 |
1 材料 | 第16-17页 |
1.1 临床样品及鸡胚 | 第16页 |
1.2 主要仪器 | 第16页 |
1.3 主要试剂 | 第16-17页 |
2 方法 | 第17-20页 |
2.1 病毒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| 第17页 |
2.2 病毒的纯化 | 第17页 |
2.3 新城疫毒株(DT-2014)F、HN基因的克隆鉴定 | 第17-19页 |
2.3.1 病毒RNA提取 | 第17页 |
2.3.2 RT-PCR | 第17-18页 |
2.3.3 引物设计与合成 | 第18-19页 |
2.3.4 连接、转化 | 第19页 |
2.4 F、HN基因的序列分析 | 第19-20页 |
3 结果 | 第20-22页 |
3.1 病毒的分离、鉴定 | 第20页 |
3.2 F、HN基因的扩增及序列分析 | 第20-22页 |
3.2.1 F、HN基因的扩增 | 第21页 |
3.2.2 F、HN基因的序列分析 | 第21-22页 |
4 讨论 | 第22-25页 |
第三章 表达基因Ⅶ型新城疫病毒F或HN糖蛋白的重组马立克病毒构建及其免疫效力试验 | 第25-44页 |
1 材料 | 第25-26页 |
1.1 病毒和疫苗 | 第25页 |
1.2 载体、质粒以及菌株 | 第25-26页 |
1.3 试验用鸡胚和动物 | 第26页 |
1.4 主要试剂 | 第26页 |
1.5 主要仪器 | 第26页 |
2 方法 | 第26-32页 |
2.1 转移载体的构建 | 第26-31页 |
2.1.1 启动子的筛选 | 第26-28页 |
2.1.2 新城疫病毒(DT-2014)F及HN基因的扩增及鉴定 | 第28-29页 |
2.1.3 表达盒的扩增 | 第29页 |
2.1.4 转移载体的获得 | 第29-31页 |
2.2 重组病毒rMDV-F、rMDV-HN的获得 | 第31-32页 |
2.2.1 rMDV-GFP基因组的制备 | 第31页 |
2.2.2 磷酸钙介导的共转染 | 第31-32页 |
2.2.3 重组病毒的纯化 | 第32页 |
2.3 重组病毒rMDV-F、rMDV-HN的鉴定 | 第32页 |
2.3.1 PCR检测 | 第32页 |
2.3.2 Western-Blot检测 | 第32页 |
2.3.3 间接免疫荧光(IFA)检验 | 第32页 |
3 免疫效力试验 | 第32-34页 |
3.1 重组病毒rMDV-F、rMDV-HN的空斑计数试验 | 第32-33页 |
3.2 DT-2014株EID50的测定 | 第33页 |
3.3 针对NDV的免疫保护试验 | 第33-34页 |
3.4 针对MDV的免疫保护试验 | 第34页 |
4 结果 | 第34-42页 |
4.1 转移载体构建结果 | 第34-36页 |
4.1.1 CMV和Pec启动子比较 | 第34-35页 |
4.1.2 F和HN基因的扩增 | 第35页 |
4.1.3 F和HN基因表达盒的扩增 | 第35-36页 |
4.1.4 质粒pU/D-F及pU/D-HN的酶切鉴定 | 第36页 |
4.2 重组病毒的纯化及鉴定 | 第36-39页 |
4.2.1 重组病毒的筛选 | 第36-37页 |
4.2.2 重组病毒的鉴定 | 第37-39页 |
4.3 空斑计数试验结果 | 第39页 |
4.4 EID50测定结果 | 第39页 |
4.5 重组病毒对NDV的免疫效力试验 | 第39-42页 |
4.6 重组病毒对MDV的免疫效力试验 | 第42页 |
5 讨论 | 第42-44页 |
全文结论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52页 |
致谢 | 第52-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