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4-5页 |
中文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 绪论 | 第11-21页 |
1.1 研究对象及目的 | 第11-15页 |
1.1.1 村上春树及其小说观 | 第11-12页 |
1.1.2 反传统:“村上文学”之争议 | 第12-13页 |
1.1.3 物哀论与“物哀”理念 | 第13-15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5-19页 |
1.3 论文框架 | 第19-21页 |
2 自明性 | 第21-34页 |
2.1 自明性的提出 | 第21-25页 |
2.1.1 “自发性”的转向 | 第21-22页 |
2.1.2 何谓“自明性” | 第22-24页 |
2.1.3 身份/认同(Identity) | 第24-25页 |
2.2 物语复权 | 第25-30页 |
2.2.1 反叛—回归 | 第25-27页 |
2.2.2 自觉—自明 | 第27-28页 |
2.2.3 物语—物哀—新型物语 | 第28-30页 |
2.3 《1Q84》:“物语复权”及其叙事策略的实践 | 第30-33页 |
2.4 小结 | 第33-34页 |
3 疗愈性 | 第34-45页 |
3.1 疗愈性的形成 | 第34-38页 |
3.1.1 “疗愈性”的根源 | 第34-35页 |
3.1.2 “疗愈性”的萌发 | 第35-37页 |
3.1.3 “物语”与“疗愈” | 第37-38页 |
3.2 物哀论中的“疗愈” | 第38-42页 |
3.2.1 “物语”的功能 | 第39-40页 |
3.2.2 “物语”的力量 | 第40-41页 |
3.2.3 从“超脱”到“介入” | 第41-42页 |
3.3 《发条鸟编年史》:“以暴力为疗愈”的实践 | 第42-44页 |
3.4 小结 | 第44-45页 |
4 共感意识 | 第45-55页 |
4.1 从“共性”到“共感” | 第45-49页 |
4.1.1 个性与共性 | 第45-46页 |
4.1.2 连带感 | 第46-48页 |
4.1.3 集体无意识 | 第48-49页 |
4.2 “物哀”与“无常” | 第49-51页 |
4.2.1 无常观 | 第49-50页 |
4.2.2 生死观 | 第50-51页 |
4.3 “神话的再创建”文本:古典与现代的“互文丛林” | 第51-54页 |
4.4 小结 | 第54-55页 |
5 结语: 为了灵魂的自由 | 第55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3页 |
作者简历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