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5-7页 |
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1、绪论 | 第12-26页 |
1.1 诺曼·麦克林恩的小说创作 | 第12-14页 |
1.2 《一江流过水悠悠》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-21页 |
1.3 《一江流过水悠悠》国内研究现状 | 第21-23页 |
1.4 研究对象、方法及创新 | 第23-26页 |
2、“大河之恋”的诗化风格:缅怀亲情与敬畏天命 | 第26-33页 |
2.1 怀旧美学:忆“河流”而悟永生 | 第26-29页 |
2.2 记忆伦理:诉“隐痛”而寻真谛 | 第29-33页 |
3、“大河之恋”的象征叙事:人生道路与生存选择 | 第33-45页 |
3.1 长子诺曼的狷介:赫克托尔式的“守成型”英雄 | 第33-39页 |
3.1.1 高贵的理智:诺曼的“赫克托尔之美” | 第34-37页 |
3.1.2 自觉的责任:诺曼的文明传承与智慧 | 第37-39页 |
3.2 次子保罗的狂放:阿克琉斯式的“冒险型”英雄 | 第39-45页 |
3.2.1 钓鱼:使徒之力与保罗之能 | 第40-42页 |
3.2.2 自由:保罗的选择 | 第42-45页 |
4、大河流淌的“永难冲蚀”:伦理困境与生态选择 | 第45-56页 |
4.1 母亲的注视:慈爱隐忍的温情 | 第45-48页 |
4.2 父亲的感召:宗教劝诫的困境 | 第48-52页 |
4.3 蝇钓之约的永恒:逝者如斯的昭示 | 第52-56页 |
5、结语 | 第56-58页 |
6、参考文献 | 第58-63页 |
诺曼·麦克林恩大事件 | 第63-64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