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绪论 | 第8-12页 |
(一)课题来源 | 第8页 |
(二)研究方法 | 第8-9页 |
1.文献研究法 | 第8-9页 |
2.系统研究法 | 第9页 |
3.图表展示法 | 第9页 |
(三)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(四)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9-12页 |
一、回顾:《开明国语课本》的儿童本位教育理念形成背景 | 第12-17页 |
(一)情怀与自我救赎:时代背景的转动 | 第12-14页 |
(二)撞击与主动吸收:先进理念的冲击 | 第14-15页 |
(三)反思与积极重构:教育指向的探索 | 第15-17页 |
二、怀旧:《开明国语课本》教育观念的分析 | 第17-23页 |
(一)寻找戈多:《开明国语课本》的儿童本位理念探究 | 第17-18页 |
1.从基于儿童本位的编写理念 | 第17-18页 |
2.教材理念与时代的偏颇 | 第18页 |
(二)智慧碰撞: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材观 | 第18-21页 |
1.叶圣陶的儿童本位教育观的形成过程 | 第19-20页 |
2.叶圣陶儿童本位思想在《开明国语课本》的具体呈现 | 第20-21页 |
(三)审美教育:丰子恺先生的儿童教育思想 | 第21-23页 |
1丰子恺的儿童教育观 | 第21-22页 |
2.插图的教育意义 | 第22-23页 |
三、重拾:《开明国语课本》儿童本位元素分析 | 第23-36页 |
(一)文本及结构的编辑系统分析 | 第23-33页 |
1.文本的语言之美 | 第23-25页 |
2.文本的意象之美 | 第25-27页 |
3.文本的内容之美 | 第27-28页 |
4.定篇的结构之美 | 第28-31页 |
5.文本插图的样式之美 | 第31-33页 |
(二)儿童本位理念的教育功能 | 第33-36页 |
1.意识的启发 | 第33-34页 |
2.品德的塑造 | 第34页 |
3.思维的形成 | 第34-36页 |
四、新思:对小学教材编写的启发 | 第36-40页 |
(一)儿童本位对新时代儿童教材的意义 | 第36-37页 |
1.避免教材成人化 | 第36-37页 |
2.避免出现成人的“专断” | 第37页 |
(二)儿童本位对新时代儿童教材的指导 | 第37-40页 |
1.重视语文教材的教育功能价值 | 第37-38页 |
2.教材应符合“因材施教” | 第38-40页 |
结语 | 第40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4页 |
著作类 | 第41-42页 |
学术论文类 | 第42页 |
期刊类 | 第42-43页 |
国家标准类 | 第43-44页 |
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44-45页 |
致谢 | 第45-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