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1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5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页 |
1.2.3 其他角度的参考文献 | 第13-15页 |
1.3 课题研究范围与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3.1 研究问题 | 第15页 |
1.3.2 研究范围 | 第15页 |
1.3.3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4 文章结构 | 第16-19页 |
1.5 课题研究的意义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设计的轻与重 | 第21-39页 |
2.1 工业产品之与建筑的轻 | 第21-23页 |
2.2 日本的轻型设计 | 第23-28页 |
2.2.1 经济腾飞到经济泡沫 | 第24-26页 |
2.2.2 超级平(Super Flat)的轻盈 | 第26-28页 |
2.3 中国国内的轻型设计 | 第28-35页 |
2.3.1 会展轻型建筑——世博轴 | 第28-30页 |
2.3.2 朱竞翔与谢英俊的灾后援建轻型设计 | 第30-35页 |
2.4 本文轻型设计的定义与范围 | 第35-39页 |
第三章 坂茂轻型设计思想 | 第39-59页 |
3.1 序言 | 第39页 |
3.2 追随海杜克John Hejduk | 第39-46页 |
3.2.1 辗转SCI-Arc | 第40-41页 |
3.2.2 John Hejduk与库珀联盟 | 第41-46页 |
3.3 两场展览 | 第46-52页 |
3.3.1 Emilio Ambasz的“功能二重性” | 第46-48页 |
3.3.2 Alvar Aalto与纸筒 | 第48-52页 |
3.4 一位工程师 | 第52-59页 |
3.4.1 日本馆的结构之轻 | 第52-53页 |
3.4.2 Frei Otto与自由的轻 | 第53-59页 |
第四章 坂茂具体轻型设计手法分析 | 第59-137页 |
4.1 纸建筑与材料的轻型设计 | 第59-93页 |
4.1.1 纸强度试验 | 第61-74页 |
4.1.1.1 纸筒及节点实验 | 第61-71页 |
4.1.1.2 蜂窝板实验 | 第71-74页 |
4.1.2 结构的强化 | 第74-84页 |
4.1.2.1 空间结构 | 第74-81页 |
4.1.2.2 混合结构 | 第81-84页 |
4.1.3 临时性的轻型设计 | 第84-91页 |
4.1.4 纸建筑轻型设计小节 | 第91-93页 |
4.2 木建筑与结构的轻型设计 | 第93-119页 |
4.2.1 功能多重性 | 第95-102页 |
4.2.2 结构的消解 | 第102-112页 |
4.2.3 木建筑轻型设计小节以及对国内木构建筑的启示 | 第112-119页 |
4.2.3.1 家具屋系统与HOUSE VISION | 第113-115页 |
4.2.3.2 木丝水泥板 | 第115-119页 |
4.3 表皮建筑与表达的轻型设计 | 第119-137页 |
4.3.1 表皮材质的分层轻型处理 | 第120-125页 |
4.3.2 功能的灵活性 | 第125-130页 |
4.3.3 结构的消隐 | 第130-136页 |
4.3.4 住宅表皮的轻型设计小节 | 第136-137页 |
第五章 总结 | 第137-145页 |
5.1 坂茂轻型建筑及其思想 | 第138-139页 |
5.2 坂茂轻型设计手法总结 | 第139-143页 |
5.2.1 材料的轻型设计 | 第139-140页 |
5.2.2 结构的轻型设计 | 第140-141页 |
5.2.3 表达的轻型设计 | 第141-143页 |
5.3 对中国建筑的启示 | 第143-1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5-147页 |
图片来源表 | 第147-151页 |
致谢 | 第151-152页 |
攻读博士/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52-153页 |
附件 | 第1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