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22页 |
1.1 研究缘起和研究背景 | 第13-15页 |
1.1.1 研究缘起 | 第13页 |
1.1.2 研究背景 | 第13-15页 |
1.2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| 第15-17页 |
1.2.1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 | 第15页 |
1.2.2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 | 第15-17页 |
1.3 研究对象的界定 | 第17-19页 |
1.3.1 博览建筑的展陈空间 | 第17-18页 |
1.3.2 作为一种研究手法的叙事学 | 第18-19页 |
1.4 研究内容 | 第19-21页 |
1.5 研究框架 | 第21-22页 |
第2章 实践视角——博览建筑的演变与现状分析 | 第22-39页 |
2.1 博览建筑展陈发展脉络 | 第22-29页 |
2.1.1 博览建筑的词源解读 | 第22页 |
2.1.2 博览建筑的早期形态 | 第22-23页 |
2.1.3 公共博览建筑的形成 | 第23-25页 |
2.1.4 现代主义之前的博览建筑 | 第25-26页 |
2.1.5 现代主义及当代 | 第26-29页 |
2.1.6 展陈空间发展史的启示——博览建筑价值取向的转变 | 第29页 |
2.2 展陈空间处理的多样化现状 | 第29-30页 |
2.2.1 展陈空间功能的复合化。 | 第29-30页 |
2.2.2 展陈界面多样化。 | 第30页 |
2.2.3 多种展示媒介的介入。 | 第30页 |
2.3 建筑在展陈叙事中的消解与凸显 | 第30-33页 |
2.3.1 建筑消解 | 第30-31页 |
2.3.2 建筑成为叙事主体 | 第31-33页 |
2.3.3 建筑的自我表现 | 第33页 |
2.4 博物馆学框架下的研究 | 第33-37页 |
2.4.1 博物馆学的概念 | 第33-34页 |
2.4.2 博物馆学框架下博览建筑的现状 | 第34-36页 |
2.4.3“叙事的建筑”——一种可能的对策 | 第36-37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7-39页 |
第3章 理论视角——建筑叙事与文学叙事学 | 第39-55页 |
3.1 当代的“建筑叙事学” | 第40-45页 |
3.1.1 历史记忆与事件介入城市建筑空间 | 第40-41页 |
3.1.2“空间句法”的建筑形态研究 | 第41页 |
3.1.3 Sophia的建筑叙事 | 第41-44页 |
3.1.4 电影建筑学 | 第44-45页 |
3.2 文学叙事学的经典及后经典转向 | 第45-47页 |
3.2.1 经典的叙事学理论 | 第45-46页 |
3.2.2 后经典叙事学 | 第46-47页 |
3.3 文学叙事学的相关概念 | 第47-53页 |
3.3.1 叙事学的经典叙述(交流)模式 | 第47-48页 |
3.3.2 叙事情节 | 第48-49页 |
3.3.3 叙述时间 | 第49-51页 |
3.3.4 叙事话语 | 第51-52页 |
3.3.5 叙述视角 | 第52-53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3-55页 |
第4章 叙事学视角下的博览建筑展陈空间设计策略概述 | 第55-72页 |
4.1 引入博览建筑展陈的叙事交流模式 | 第55-58页 |
4.1.1 文学叙事与展陈叙事的比较研究 | 第55-56页 |
4.1.2 展陈主题的信息传递 | 第56-57页 |
4.1.3 展陈设计的故事层与话语层 | 第57-58页 |
4.2 展陈空间叙事的特点 | 第58-61页 |
4.2.1 建筑空间不为表达“自身”,而为表达特定的主题 | 第58-59页 |
4.2.2“致密”的展陈叙事组织 | 第59-60页 |
4.2.3 建筑空间同展陈之物的密切互动 | 第60-61页 |
4.3 叙事学视角下的展陈空间设计元素及设计流程 | 第61-65页 |
4.3.1 三个叙事主体 | 第61-62页 |
4.3.2 叙事客体 | 第62-63页 |
4.3.3 叙事学视角下的博览建筑设计流程 | 第63-65页 |
4.4 叙事学视角下的展陈空间设计原则 | 第65-67页 |
4.4.1 功能的协调性原则 | 第65-66页 |
4.4.2 叙事意义的可读性原则 | 第66页 |
4.4.3 叙事流程的连贯性原则 | 第66页 |
4.4.4 打破展品与建筑空间的界限 | 第66-67页 |
4.5 叙事学视角下的展陈设计策略框架——文学叙事概念的转译 | 第67-71页 |
4.5.1 文学叙事学的建筑化转译总述 | 第67-69页 |
4.5.2 基于叙事情节与叙事时间的展陈空间序列 | 第69-70页 |
4.5.3 基于叙事话语意义的展陈空间氛围体验 | 第70页 |
4.5.4 作为实体叙事话语的展陈空间元素 | 第70-71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71-72页 |
第5章 叙事学视角下的展陈空间序列设计 | 第72-92页 |
5.1 展陈空间的情节结构 | 第72-84页 |
5.1.1 西方古典情节观与传统展陈序列 | 第72-76页 |
5.1.2 中国古典情节观与均质平铺的展陈序列 | 第76-77页 |
5.1.3 修辞性情节与展陈序列的修辞性组织方式 | 第77-81页 |
5.1.4 解构主义之情节 | 第81-84页 |
5.2 展陈序列设计之“叙事时间”操作 | 第84-88页 |
5.2.1 展陈流线的“时序”操作 | 第84-87页 |
5.2.2 展陈序列设计与叙事“时距”的吻合 | 第87-88页 |
5.3 综合性博览建筑的叙事情节塑造 | 第88-91页 |
5.3.1 综合性博物馆的现状与叙事的必要性 | 第88-90页 |
5.3.2 综合性博物馆建筑叙事的可能 | 第90-91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91-92页 |
第6章 叙事学视角下展陈空间片段的氛围体验 | 第92-103页 |
6.1 展陈氛围的意义传递 | 第92-96页 |
6.1.1 理性的知识传递 | 第92-93页 |
6.1.2 欢悦与悲伤 | 第93-94页 |
6.1.3 场所精神与历史记忆 | 第94-95页 |
6.1.4 纪念性与仪式性 | 第95-96页 |
6.2 氛围的感官表达 | 第96-99页 |
6.2.1 视觉 | 第96-97页 |
6.2.2 听觉 | 第97-98页 |
6.2.3 触觉 | 第98页 |
6.2.4 嗅觉与味觉 | 第98-99页 |
6.3“叙述视角”层面对感官体验的直接操作 | 第99-101页 |
6.3.1 视错觉 | 第99-100页 |
6.3.2 含蓄表露 | 第100-101页 |
6.3.3 关于叙述人称的展陈设计策划 | 第101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101-103页 |
第7章 叙事学视角下的展陈空间元素设计 | 第103-118页 |
7.1 展陈对象 | 第103-106页 |
7.1.1 实体展陈对象 | 第103-104页 |
7.1.2 展览文本(多媒体) | 第104-106页 |
7.2 展陈环境 | 第106-113页 |
7.2.1 建筑围蔽 | 第106-111页 |
7.2.2 节点空间 | 第111-112页 |
7.2.3 自然要素 | 第112-113页 |
7.3 展陈空间元素叙事手法的发掘 | 第113-117页 |
7.3.1 历史范式 | 第113-115页 |
7.3.2 对既有规则的否定与质疑 | 第115页 |
7.3.3 建筑图解化 | 第115-116页 |
7.3.4 其他学科和艺术门类的介入 | 第116-117页 |
7.4 本章小结 | 第117-118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118-12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0-12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23-124页 |
致谢 | 第124-125页 |
附件 | 第12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