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 | 第4-7页 |
中文摘要 | 第7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5页 |
中英文缩略词表 | 第19-20页 |
第1章 文献综述 | 第20-30页 |
1.1 胸腔积液流行病学 | 第20页 |
1.2 胸腔积液发病机制 | 第20-21页 |
1.3 胸腔积液检查及诊断 | 第21-26页 |
1.3.1 病史及症状 | 第21页 |
1.3.2 影像学 | 第21-22页 |
1.3.3 胸腔积液实验室检查 | 第22-25页 |
1.3.4 支气管镜检查和胸膜活检 | 第25-26页 |
1.4 胸腔积液的治疗 | 第26-30页 |
1.4.1 心力衰竭性胸腔积液 | 第26页 |
1.4.2 结核性胸腔积液 | 第26-27页 |
1.4.3 肺炎相关性胸腔积液 | 第27页 |
1.4.4 恶性胸腔积液 | 第27-30页 |
第2章 肺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| 第30-62页 |
第一节 肺腺癌恶性胸腔积液与良性胸腔积液差异表达蛋白的筛选 | 第30-45页 |
2.1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| 第30-34页 |
2.1.1 研究对象 | 第30页 |
2.1.2 样本纳入标准 | 第30-31页 |
2.1.3 主要试剂和仪器 | 第31页 |
2.1.4 实验步骤 | 第31-33页 |
2.1.5 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33页 |
2.1.6 统计学分析 | 第33-34页 |
2.2 实验结果 | 第34-45页 |
2.2.1 蛋白质组学结果分析 | 第34页 |
2.2.2 肺腺癌恶性胸腔积液差异表达蛋白质的筛选 | 第34-43页 |
2.2.3 肺腺癌恶性胸腔积液差异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| 第43-45页 |
第二节 肺腺癌恶性胸腔积液候选特异性蛋白的筛选和验证 | 第45-53页 |
2.3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| 第45-49页 |
2.3.1 肺腺癌恶性胸腔积液候选特异性蛋白筛选标准 | 第45-46页 |
2.3.2 研究对象 | 第46页 |
2.3.3 主要试剂 | 第46-47页 |
2.3.4 实验步骤 | 第47-48页 |
2.3.5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判定 | 第48页 |
2.3.6 统计方法 | 第48-49页 |
2.4 实验结果 | 第49-53页 |
2.4.1 Western blot结果 | 第49-50页 |
2.4.2 ELISA结果 | 第50-51页 |
2.4.3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 | 第51-53页 |
第三节 讨论 | 第53-61页 |
2.5 鸟枪法蛋白质组学策略在肺癌胸腔积液肿瘤标志物筛选中的应用 | 第53-56页 |
2.6 肺腺癌胸腔积液肿瘤标志物的筛选和验证 | 第56-61页 |
2.6.1 Peroxiredoxin2蛋白 | 第56-58页 |
2.6.2 Ezrin蛋白 | 第58-60页 |
2.6.3 Carbonic anhydrase II蛋白 | 第60-61页 |
小结 | 第61-62页 |
第3章 肺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多肽组学研究 | 第62-76页 |
3.1 实验材料和方法 | 第62-64页 |
3.1.1 研究对象 | 第62页 |
3.1.2 仪器与试剂 | 第62-63页 |
3.1.3 胸腔积液多肽组分的超滤分离 | 第63页 |
3.1.4 胸腔积液多肽组分的除盐浓缩 | 第63页 |
3.1.5 Nano-LC-MS/MS | 第63页 |
3.1.6 数据库检索及定量分析 | 第63-64页 |
3.1.7 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64页 |
3.1.8 统计学分析 | 第64页 |
3.2 实验结果 | 第64-70页 |
3.2.1 肺腺癌恶性胸腔积液多肽组分析 | 第64-66页 |
3.2.2 肺腺癌恶性胸腔积液特异性多肽在蛋白水平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66-68页 |
3.2.3 肺腺癌恶性胸腔积液多肽组的翻译后修饰类型及特征 | 第68-70页 |
3.3 讨论 | 第70-74页 |
3.3.1 多肽组学在肺癌胸腔积液研究中的应用 | 第70-71页 |
3.3.2 肺腺癌恶性胸腔积液内源性肽段的翻译后修饰类型及意义 | 第71-74页 |
小结 | 第74-76页 |
第4章 结论 | 第76-78页 |
第5章 论文创新性总结 | 第78-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0-98页 |
附录 | 第98-112页 |
在学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| 第112-114页 |
致谢 | 第11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