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3页 |
1.1.1 社会背景:当代国内高校教育模式的变革 | 第11页 |
1.1.2 学科背景:对高校建筑交往空间设计的研究日益重视 | 第11-12页 |
1.1.3 岭南地区高校学生活动中心交往空间的现状矛盾 | 第12-13页 |
1.2 研究对象及范围 | 第13-14页 |
1.2.1 交往空间 | 第13页 |
1.2.2 高校学生活动中心 | 第13-14页 |
1.2.3 岭南地区 | 第14页 |
1.3 相关研究成果 | 第14-16页 |
1.3.1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 | 第14-15页 |
1.3.2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 | 第15-16页 |
1.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5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| 第17-19页 |
1.5.1 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5.2 论文框架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高校学生活动中心交往空间的基本特性与现状 | 第19-41页 |
2.1 交往空间设计的理论基础 | 第19-23页 |
2.1.1 交往的类型与特性 | 第19-20页 |
2.1.2 学科交叉的影响:环境行为学 | 第20-22页 |
2.1.3 影响交往活动的空间因素 | 第22-23页 |
2.2 新教育理念下高校学生活动中心设计的发展 | 第23-28页 |
2.2.1 国内素质教育的发展背景 | 第23-24页 |
2.2.2 西方学生活动中心核心理念——校园客厅 | 第24-26页 |
2.2.3 国内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的设计趋势 | 第26-28页 |
2.3 高校学生活动中心交往空间的基本特性 | 第28-34页 |
2.3.1 当代高校学生的行为特征 | 第28-29页 |
2.3.2 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的交往活动类型 | 第29-30页 |
2.3.3 高校活动中心交往活动的空间需求 | 第30-34页 |
2.4 岭南地区高校学生活动中心交往空间的现状问题分析及反思 | 第34-40页 |
2.4.1 岭南地区高校学生活动中心交往空间的现状分析 | 第34-36页 |
2.4.2 对现状问题的反思 | 第36-40页 |
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第三章 岭南地区高校学生活动中心交往空间设计策略概述 | 第41-52页 |
3.1 岭南地区建筑的基本特性 | 第41-43页 |
3.1.1 岭南气候条件与人文环境 | 第41页 |
3.1.2 岭南建筑的地域特征与发展 | 第41-42页 |
3.1.3 灰空间在岭南建筑中的广泛应用 | 第42-43页 |
3.2 岭南高校学生活动中心交往空间设计策略的构建 | 第43-49页 |
3.2.1 高校学生活动中心交往空间设计的操作维度 | 第43-47页 |
3.2.2 岭南地区高校学生活动中心交往空间的关注点 | 第47-49页 |
3.3 岭南地区高校学生活动中心交往空间设计目标 | 第49-50页 |
3.3.1 室外交往空间营造目标:实现校园交往空间的活力提升 | 第49页 |
3.3.2 灰空间营造目标:实现岭南气候与开放活动的适配 | 第49-50页 |
3.3.3 室内交往空间营造目标:实现多元交往活动的兼容共享 | 第50页 |
3.4 岭南地区高校学生活动中心交往空间设计原则 | 第50-51页 |
3.4.1 整体性原则 | 第50页 |
3.4.2 开放性原则 | 第50-51页 |
3.4.3 地域性原则 | 第51页 |
3.4.4 人性化原则 | 第51页 |
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四章 岭南地区高校学生活动中心室外交往空间设计 | 第52-66页 |
4.1 与岭南校园融合的室外空间设计 | 第52-59页 |
4.1.1 驱动交往聚集的区位选择 | 第52-53页 |
4.1.2 衔接校园环境的交通组织 | 第53-55页 |
4.1.3 开放的岭南室外交往空间形式 | 第55-57页 |
4.1.4 人性的室外交往空间尺度 | 第57-59页 |
4.2 岭南特色的庭院交往空间营造 | 第59-65页 |
4.2.1 非正式交往的外溢与庭院空间 | 第60-61页 |
4.2.2 庭院交往空间的组织模式 | 第61-63页 |
4.2.3 选择合适本土的景观配置 | 第63-65页 |
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第五章 岭南地区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灰空间设计 | 第66-80页 |
5.1 适应岭南气候的灰空间功能特性与表现形式 | 第66-71页 |
5.1.1 灰空间的功能特性 | 第66-68页 |
5.1.2 基于岭南交往活动的灰空间形式 | 第68-71页 |
5.2 促进多元交往活动的空间组织 | 第71-73页 |
5.2.1 灰空间的水平连接 | 第71-72页 |
5.2.2 灰空间的垂直联系 | 第72-73页 |
5.2.3 灰空间的立体组织 | 第73页 |
5.3 渗透融合的界面处理 | 第73-78页 |
5.3.1 影响交往活动的灰空间界面要素 | 第73页 |
5.3.2 不同类型界面的功能特性与应用 | 第73-77页 |
5.3.3 顶界面与气候适应性 | 第77-78页 |
本章小结 | 第78-80页 |
第六章 岭南地区高校学生活动中心室内交往空间设计 | 第80-93页 |
6.1 交往空间的功能复合化 | 第80-86页 |
6.1.1 兼容多元交往的功能整合 | 第80-81页 |
6.1.2 活动设施与交往空间的复合并置 | 第81-84页 |
6.1.3 提升交往活力的开放空间营造 | 第84-86页 |
6.2 基于岭南气候舒适性的室内交往空间营造 | 第86-89页 |
6.2.1 岭南地区室内交往空间舒适性的影响因素 | 第86-87页 |
6.2.2 通过遮阳隔热改善交往空间热环境 | 第87页 |
6.2.3 通过空间布局与形态创造通风条件 | 第87-89页 |
6.3 人性化的细部设计 | 第89-92页 |
6.3.1 材质与色彩的选择 | 第89-90页 |
6.3.2 开放活跃的设施配置 | 第90-92页 |
6.3.3 自然元素的引入 | 第92页 |
本章小结 | 第92-93页 |
第七章 策略应用——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学生活动中心建筑设计实践 | 第93-103页 |
7.1 设计策略综合 | 第93-94页 |
7.1.1 整合交往活动的空间体系 | 第93页 |
7.1.2 梳理各层次的交往空间联系 | 第93-94页 |
7.2 实践项目介绍 | 第94-97页 |
7.2.1 校园总体规划背景 | 第94页 |
7.2.2 项目概况 | 第94-96页 |
7.2.3 设计理念 | 第96-97页 |
7.3 岭南地区高校学生活动中心交往空间的设计策略应用 | 第97-102页 |
7.3.1 融入校园、层次丰富的室外交往空间 | 第97-99页 |
7.3.2 渗透自然、流动活跃的灰空间 | 第99页 |
7.3.3 功能复合、共享舒适的室内交往空间 | 第99-102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02-103页 |
结语 | 第103-10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5-108页 |
附录 | 第108-115页 |
1.调查问卷 | 第108-111页 |
2.问卷结果 | 第111-11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15-116页 |
致谢 | 第116-117页 |
附件 | 第11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