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中等教育论文--各科教学法、教学参考书论文--物理论文

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结构研究

中文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页
第1章 引言第7-15页
    1.1 问题的提出第7页
    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7-8页
    1.3 文献综述第8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课堂教学结构内涵研究第8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国内物理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现状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ISM法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SOLO分类理论的文献综述第13-15页
第2章 理论基础第15-19页
    2.1 理论基础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课堂教学理论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SOLO分类理论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结构主义教育理论第17页
    2.2 相关概念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物理课堂教学内容结构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课堂教学行为对第17-19页
第3章 研究设计第19-27页
    3.1 研究对象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课堂研究的学习主题分析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课堂教学样本第20页
    3.2 研究方法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文献法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课堂观察法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解释结构模型(ISM)法第20页
    3.3 研究过程第20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基于ISM法的课堂教学内容研究过程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教学行为的量化研究过程第24-27页
第4章 课例分析与比较第27-48页
    4.1 专家型教师课堂教学结构分析第27-3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课例的基本情况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课堂教学内容结构的特征分析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教学行为特征分析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内容逻辑结构与教学时序特征分析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专家型教师课例特征小结第32页
    4.2 成熟型教师课例对比分析第32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课例基本情况介绍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微观课堂教学内容结构比较分析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课堂教学片段比较分析第36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成熟型教师课例分析比较结论第41-42页
    4.3 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微观结构比较分析第42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课例基本情况介绍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微观课堂教学结构比较分析第42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结构比较结论第47-48页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48-51页
    5.1 研究结论第48-49页
    5.2 研究不足第49-50页
    5.3 研究展望第50-51页
参考文献第51-53页
附录第53-59页
    附录 1: 邻接矩阵转可达矩阵算法第53-54页
    附录 2: 课堂教学知识结构分析过程示例第54-59页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59-60页
致谢第60页

论文共6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民族健身操在孝感市中学校园推广模式的研究
下一篇:利用物理量的估算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