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高考“物理遇冷”下互联网机遇的初探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2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3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4 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5-16页 |
2 新高考下“物理遇冷” | 第16-30页 |
2.1 浙、沪新高考先驱改革实验 | 第16-21页 |
2.1.1 浙、沪新高考物理考试制度 | 第17-20页 |
2.1.2 浙、沪新高考物理考试制度评价 | 第20-21页 |
2.2 新高考下“物理遇冷” | 第21-27页 |
2.2.1 概念界定—“物理遇冷” | 第22-23页 |
2.2.2 物理学科的地位和作用 | 第23-24页 |
2.2.3 “物理遇冷”原因分析 | 第24-27页 |
2.3 两种态度:及时补救和理性回归 | 第27-30页 |
3 新高考下物理教师、学生、学校三方面临的挑战 | 第30-40页 |
3.1 新高考下物理教师面临的挑战 | 第30-32页 |
3.2 新高考下学生面临的挑战 | 第32-38页 |
3.3 新高考下学校面临的挑战 | 第38-40页 |
4 新高考“物理遇冷”下互联网机遇初探 | 第40-57页 |
4.1 “互联网+”的时代 | 第40-43页 |
4.2 互联网大数据帮助学生科学选考 | 第43-46页 |
4.3 互联网构建学校智能管理方式 | 第46-49页 |
4.3.1 互联网构建教师资源共享 | 第46-47页 |
4.3.2 互联网技术辅助走班制的实施 | 第47-49页 |
4.4 互联网辅助教师“教”和学生“学” | 第49-57页 |
4.4.1 “互联网+教育”的应用 | 第49-52页 |
4.4.2 互联网辅助物理实验教学 | 第52-55页 |
4.4.3 未来学校教育 | 第55-57页 |
5 总结 | 第57-60页 |
5.1 研究结论 | 第57-59页 |
5.2 研究不足和展望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3页 |
致谢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