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行政约谈制度法律问题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引言 | 第10-12页 |
一、行政约谈出现的理论背景 | 第12-16页 |
(一) 平衡论 | 第12-13页 |
(二) 新公共管理理论向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转变 | 第13-14页 |
(三) 公众参与理论 | 第14-16页 |
二、行政约谈的法理解读 | 第16-22页 |
(一) 行政约谈的概念辨析 | 第16-18页 |
(二) 行政约谈的法律性质辨析 | 第18-22页 |
1.行政法律行为与行政事实行为之争 | 第18-19页 |
2.新型行政行为还是行政指导、类行政指导之争 | 第19-22页 |
三、法治视野下行政约谈实施现状分析 | 第22-27页 |
(一) 行政约谈立法现状分析 | 第22-23页 |
1.横纵向对比分析 | 第22-23页 |
2.立法层级分析 | 第23页 |
(二) 行政约谈规范文本存在的问题 | 第23-27页 |
1.立法质量堪忧 | 第24-25页 |
2.程序简单粗糙 | 第25页 |
3.监督救济不健全 | 第25页 |
4.公开透明度低 | 第25-27页 |
四、行政约谈制度完善的法治路径分析 | 第27-40页 |
(一) 推动行政约谈的渐进式立法 | 第27-33页 |
1.引入若干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| 第27-28页 |
2.审慎界定行政约谈的适用范围 | 第28-30页 |
3.明确行政相对人权利 | 第30-32页 |
4.摈弃越权的处罚方式 | 第32-33页 |
(二) 完善行政约谈的运行程序 | 第33-35页 |
1.行政约谈前的准备阶段 | 第33-34页 |
2.行政约谈实施阶段 | 第34-35页 |
3.行政约谈后的监督回访阶段 | 第35页 |
(三) 加强行政约谈的监督救济 | 第35-37页 |
1.加强行政约谈的监督 | 第35-36页 |
2.行政诉讼救济的设想 | 第36-37页 |
3.行政赔偿和补偿的设想 | 第37页 |
(四) 增强行政约谈的公开透明度 | 第37-40页 |
结语 | 第40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4页 |
致谢 | 第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