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英文缩略表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3-24页 |
1.1 牛病毒性腹泻/粘膜病概述 | 第13-16页 |
1.1.1 病毒的物理特性 | 第13页 |
1.1.2 基因型分类 | 第13-14页 |
1.1.3 病毒的基因组及编码的蛋白 | 第14-16页 |
1.2 流行病学 | 第16-18页 |
1.2.1 BVDV的传染源、传播途径及宿主 | 第16-17页 |
1.2.2 国外流行情况 | 第17页 |
1.2.3 国内流行情况 | 第17-18页 |
1.3 临床症状 | 第18-19页 |
1.3.1 急性BVD | 第18页 |
1.3.2 胎儿感染 | 第18页 |
1.3.3 持续感染 | 第18-19页 |
1.3.4 粘膜病(MD) | 第19页 |
1.4 病理变化 | 第19页 |
1.5 BVDV的检测与诊断 | 第19-21页 |
1.5.1 病毒分离 | 第20页 |
1.5.2 抗原捕获酶联免疫吸附实验(ACE) | 第20页 |
1.5.3 免疫组织化学(IHC) | 第20-21页 |
1.5.4 逆转录-聚合酶链式反应(RT-PCR) | 第21页 |
1.6 BVDV的防治及根除 | 第21-22页 |
1.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2-24页 |
第二章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| 第24-38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4-31页 |
2.1.1 细胞、病毒株、载体及实验动物 | 第24页 |
2.1.2 主要试剂 | 第24页 |
2.1.3 主要仪器设备 | 第24-25页 |
2.1.4 病毒的培养及纯化 | 第25页 |
2.1.5 纯化病毒的鉴定 | 第25页 |
2.1.6 动物的免疫 | 第25-26页 |
2.1.7 饲养层细胞的制备及细胞融合 | 第26-27页 |
2.1.8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筛选及亚克隆 | 第27页 |
2.1.9 单克隆抗体(MAb)的亚类测定 | 第27页 |
2.1.10 腹水的制备、纯化及效价测定 | 第27-28页 |
2.1.11 E0、E2、NS3蛋白的真核表达 | 第28-30页 |
2.1.12 单克隆抗体(MAb)的生物学特性鉴定 | 第30-31页 |
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1-37页 |
2.2.1 纯化病毒的鉴定结果 | 第31-34页 |
2.2.2 单克隆抗体(MAb)的亚类鉴定及腹水效价的测定 | 第34页 |
2.2.3 单克隆抗体的IFA鉴定 | 第34-36页 |
2.2.4 单克隆抗体的中和活性测定 | 第36页 |
2.2.5 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检测 | 第36-37页 |
2.2.6 单克隆抗体的WesternBlot鉴定 | 第37页 |
2.3 讨论 | 第37-38页 |
第三章 双抗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 | 第38-46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8-40页 |
3.1.1 毒株、细胞及试剂 | 第38页 |
3.1.2 单克隆抗体的标记 | 第38页 |
3.1.3 双抗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 | 第38-39页 |
3.1.4 特异性实验 | 第39页 |
3.1.5 重复性实验 | 第39-40页 |
3.1.6 敏感性实验 | 第40页 |
3.1.7 双抗夹心ELISA的初步应用 | 第40页 |
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40-44页 |
3.2.1 检测抗体及捕获抗体稀释度的确定 | 第40-41页 |
3.2.2 最佳封闭液的确定 | 第41页 |
3.2.3 最佳封闭时间的确定 | 第41页 |
3.2.4 样品最佳孵育条件的确定 | 第41-42页 |
3.2.5 检测抗体作用时间的确定 | 第42页 |
3.2.6 最佳显色时间的确定 | 第42页 |
3.2.7 特异性实验 | 第42-43页 |
3.2.8 重复性实验结果 | 第43-44页 |
3.2.9 敏感性实验结果 | 第44页 |
3.2.10 双抗夹心ELISA方法的初步应用 | 第44页 |
3.3 讨论 | 第44-46页 |
第四章 全文结论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
作者简历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