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1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1.1 论文选题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论文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2-17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3-15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5-16页 |
1.2.3 文献评述 | 第16-17页 |
1.3 本文研究方法与及结构 | 第17-20页 |
1.3.1 论文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3.2 论文结构 | 第18-20页 |
1.4 本文创新点 | 第20-21页 |
1.4.1 创新之处 | 第20页 |
1.4.2 不足之处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外商直接投资与就业理论 | 第21-25页 |
2.1 就业理论 | 第21-22页 |
2.1.1 古典就业理论 | 第21页 |
2.1.2 凯恩斯就业理论 | 第21页 |
2.1.3 货币主义学派就业理论 | 第21-22页 |
2.1.4 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| 第22页 |
2.2 外商直接投资与就业关系理论 | 第22-25页 |
2.2.1 外商直接投资和就业概念界定 | 第22-23页 |
2.2.2 发展经济学派 | 第23页 |
2.2.3 “两缺口”理论 | 第23页 |
2.2.4 邓宁理论 | 第23页 |
2.2.5 坎普贝尔理论 | 第23-25页 |
第三章 新加坡对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就业的现状分析 | 第25-29页 |
3.1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| 第25-26页 |
3.2 新加坡对中国投资现状 | 第26-27页 |
3.3 中国就业现状 | 第27-29页 |
第四章 新加坡直接投资对中国就业数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| 第29-39页 |
4.1 模型设计和变量说明 | 第29-31页 |
4.2 描述性分析 | 第31-32页 |
4.3 单位根检验 | 第32-33页 |
4.4 新加坡外商直接投资和中国就业量回归模型构建 | 第33-35页 |
4.4.1 协整检验 | 第33-34页 |
4.4.2 回归模型实证分析 | 第34页 |
4.4.3 误差修正模型 | 第34-35页 |
4.4.4 格兰杰因果检验 | 第35页 |
4.5 新加坡外商直接投资和中国就业量按产业分类回归模型构建 | 第35-39页 |
4.5.1 协整检验 | 第35-36页 |
4.5.2 回归模型实证分析 | 第36-37页 |
4.5.3 误差修正模型 | 第37-38页 |
4.5.4 格兰杰因果检验 | 第38-39页 |
第五章 新加坡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| 第39-44页 |
5.1 数据的来源与模型构建 | 第39-41页 |
5.2 描述性分析 | 第41页 |
5.3 相关性分析 | 第41-42页 |
5.4 回归模型实证分析 | 第42-43页 |
5.5 多重共线性检验 | 第43-44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| 第44-47页 |
6.1 基本结论 | 第44-45页 |
6.2 政策建议 | 第45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52页 |
致谢 | 第52-5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