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4-5页 |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10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5页 |
1.2.1 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2 移动非均布荷载动力响应分析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5-17页 |
2 旧沥青混合料的评价研究 | 第17-25页 |
2.1 沥青的老化及再生机理 | 第17-20页 |
2.1.1 沥青老化机理 | 第17-18页 |
2.1.2 沥青再生机理 | 第18页 |
2.1.3 沥青再生方法 | 第18-20页 |
2.2 旧沥青混合料的评价研究 | 第20-24页 |
2.2.1 旧沥青含量评价 | 第21页 |
2.2.2 旧沥青老化程度的评价 | 第21-22页 |
2.2.3 旧集料的评价 | 第22-24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3 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| 第25-36页 |
3.1 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理论依据及设计方法 | 第25-27页 |
3.1.1 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理论依据 | 第25页 |
3.1.2 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| 第25-27页 |
3.2 原材料试验分析 | 第27-29页 |
3.3 确定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目标级配 | 第29-31页 |
3.3.1 旧料掺量对级配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9页 |
3.3.2 不同旧料掺量下的混合料级配 | 第29-31页 |
3.4 确定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沥青用量 | 第31-34页 |
3.5 不同RAP掺量对沥青用量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4 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分析 | 第36-55页 |
4.1 抗压回弹模量试验 | 第36-39页 |
4.1.1 试验介绍 | 第36-37页 |
4.1.2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37-39页 |
4.2 高温性能试验 | 第39-41页 |
4.2.1 试验介绍 | 第39-40页 |
4.2.2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40-41页 |
4.3 低温性能试验 | 第41-44页 |
4.3.1 试验介绍 | 第41-43页 |
4.3.2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43-44页 |
4.4 抗水损害性能试验 | 第44-47页 |
4.4.1 试验介绍 | 第44-46页 |
4.4.2 试验数据分析 | 第46-47页 |
4.5 疲劳性能试验 | 第47-54页 |
4.5.1 试验方案 | 第48-50页 |
4.5.2 劈裂强度试验与分析 | 第50-51页 |
4.5.3 疲劳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| 第51-54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5 移动荷载作用下热再生沥青路面有限层分析 | 第55-71页 |
5.1 有限层方法 | 第55-57页 |
5.1.1 有限层法的概述 | 第55页 |
5.1.2 有限层法的基本过程 | 第55-57页 |
5.2 3D-Move Analysis软件的介绍 | 第57页 |
5.3 移动荷载下的有限层模型 | 第57-60页 |
5.3.1 模型建立 | 第57-58页 |
5.3.2 路面计算参数 | 第58-59页 |
5.3.3 轮胎接地形状和移动荷载的实现 | 第59-60页 |
5.4 再生沥青路面结构时程响应分析 | 第60-64页 |
5.4.1 路面结构应力时程响应分析 | 第60-62页 |
5.4.2 路面结构应变时程响应分析 | 第62-64页 |
5.5 瞬态响应影响因素分析 | 第64-69页 |
5.5.1 再生沥青层模量对路面结构瞬态响应的影响 | 第64-67页 |
5.5.2 再生沥青层厚度对路面结构瞬态响应的影响 | 第67-69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69-71页 |
6 厂拌热再生混合料工程应用 | 第71-85页 |
6.1 工程概况及铺筑方案 | 第71-73页 |
6.2 生产配合比设计 | 第73-74页 |
6.2.1 原材料性能 | 第73页 |
6.2.2 生产配合比的确定 | 第73-74页 |
6.3 热再生施工工艺控制要点 | 第74-77页 |
6.3.1 旧沥青路面材料回收 | 第74-75页 |
6.3.2 拌和与运输 | 第75-76页 |
6.3.3 摊铺与辗压 | 第76-77页 |
6.4 质量检测 | 第77-84页 |
6.4.1 路用性能检测 | 第77-78页 |
6.4.2 试验段检测 | 第78-84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84-85页 |
7 结论与展望 | 第85-88页 |
7.1 主要结论 | 第85-86页 |
7.2 研究展望 | 第86-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8-94页 |
作者简介 | 第9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