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页 |
引言 | 第6-18页 |
第一章 基本概念的界定 | 第18-21页 |
第一节 非言语行为 | 第18-19页 |
第二节 语文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语文教学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分类及特点 | 第21-29页 |
第一节 语文教学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分类 | 第21-25页 |
一、象征性动作 | 第22页 |
二、说明性动作 | 第22-23页 |
三、表露性动作 | 第23页 |
四、工具性动作 | 第23页 |
五、适应性动作 | 第23-24页 |
六、调节性动作 | 第24-25页 |
七、距离性动作 | 第25页 |
第二节 语文教学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特点 | 第25-29页 |
一、审美性 | 第25-26页 |
二、差异性 | 第26页 |
三、多样性 | 第26-27页 |
四、形象性 | 第27页 |
五、连续性 | 第27-28页 |
六、情境性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语文教师非言语行为运用现状、因素分析及改进建议 | 第29-45页 |
第一节 语文教师非言语行为运用现状的数据分析 | 第30-32页 |
一、按照动作分类 | 第30-31页 |
二、按照教师教龄分类 | 第31页 |
三、按照教师所教年级分类 | 第31-32页 |
四、按照教师性别分类 | 第32页 |
第二节 语文教师非言语行为运用现状的描述分析 | 第32-38页 |
一、象征性动作 | 第33-34页 |
二、说明性动作 | 第34-35页 |
三、表露性动作 | 第35页 |
四、工具性动作 | 第35-36页 |
五、适应性动作 | 第36页 |
六、调节性动作 | 第36-37页 |
七、距离性动作 | 第37-38页 |
第三节 基于SWOT分析法的差异性成因探讨 | 第38-42页 |
一、以教师教龄为比较对象 | 第39-40页 |
二、以教师性别为比较对象 | 第40-41页 |
三、以所教学段为比较对象 | 第41-42页 |
第四节 基于SWOT分析法的差异性成因策略 | 第42-45页 |
一、不同教龄语文教师非言语行为机遇策略 | 第43页 |
二、不同性别语文教师非言语行为机遇策略 | 第43页 |
三、教授不同学段语文教师非言语行为机遇策略 | 第43-45页 |
第四章 提高语文教师非言语行为表达能力 | 第45-53页 |
第一节 语文教师提高非言语行为能力所遵循的原则 | 第45-46页 |
一、角色意识,尊重信任 | 第45页 |
二、情感迁移,师生共意 | 第45-46页 |
三、适度恰当,最优搭配 | 第46页 |
第二节 语文教师提高非言语行为的改进措施 | 第46-53页 |
一、塑造良好课堂环境,关爱每一位学生 | 第46-48页 |
二、语文教师提高自身非言语行为运用的能力 | 第48-50页 |
三、学校创设多种条件,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| 第50-53页 |
结语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6页 |
附录 | 第56-59页 |
附录一 观察12位教师共60节非言语行为各表现形式频次统计表 | 第56-57页 |
附录二 语文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访谈调查表(教师) | 第57-58页 |
附录三 语文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访谈调查表(学生) | 第58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