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ARM的同视机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
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0-15页 |
| 1.1 课题背景及研究 | 第10-12页 |
| 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| 1.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3-15页 |
| 第2章 弱视的治疗 | 第15-23页 |
| 2.1 遮盖疗法 | 第15页 |
| 2.2 压抑疗法 | 第15页 |
| 2.3 红光闪烁法 | 第15-16页 |
| 2.4 后像治疗 | 第16-17页 |
| 2.5 海丁格刷治疗 | 第17-19页 |
| 2.6 海丁格刷引导定位的后像弱视治疗方案设计 | 第19-21页 |
| 2.6.1 中心注视与偏心注视 | 第19页 |
| 2.6.2 设计原理 | 第19页 |
| 2.6.3 检查方法 | 第19-20页 |
| 2.6.4 海丁格刷引导定位的后像弱视治疗光路图 | 第20-21页 |
| 2.7 海丁格刷引导定位的后像弱视治疗的优点 | 第21-22页 |
| 2.8 本章小结 | 第22-23页 |
| 第3章 总体方案设计 | 第23-29页 |
| 3.1 偏光片的选择 | 第23-24页 |
| 3.2 光源的设计 | 第24-26页 |
| 3.3 液晶触摸屏的选择 | 第26-27页 |
| 3.4 海丁格刷电机的选择 | 第27页 |
| 3.5 电机驱动模块的选择 | 第27-28页 |
| 3.6 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| 第4章 JPEG图片在液晶屏上的显示 | 第29-42页 |
| 4.1 JPEG解码过程分析 | 第29-30页 |
| 4.2 JPEG头文件信息分析 | 第30页 |
| 4.3 熵解码 | 第30-34页 |
| 4.4 反量化 | 第34-37页 |
| 4.5 反离散余弦变换IDCT | 第37-38页 |
| 4.6 反采样 | 第38-40页 |
| 4.7 图片的加密与解密 | 第40-41页 |
| 4.8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| 第5章 ARM控制系统电路设计 | 第42-50页 |
| 5.1 主芯片的选择 | 第42页 |
| 5.2 液晶屏的电路设计 | 第42-46页 |
| 5.2.1 液晶屏的驱动电路设计 | 第42-44页 |
| 5.2.2 液晶屏的背光驱动电路设计 | 第44页 |
| 5.2.3 电源电路设计 | 第44-45页 |
| 5.2.4 电容式触摸屏的硬件电路设计 | 第45-46页 |
| 5.3 画片照明灯亮度控制及照明灯闪烁电路设计 | 第46-48页 |
| 5.4 海丁格刷电机控制电路设计 | 第48-49页 |
| 5.5 USB驱动电路设计 | 第49页 |
| 5.6 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| 第6章 软件设计及治疗结果分析 | 第50-64页 |
| 6.1 主程序设计 | 第50-51页 |
| 6.2 计时及时间显示软件设计 | 第51-52页 |
| 6.3 光源闪烁控制软件设计 | 第52-54页 |
| 6.4 海丁格刷电机控制软件设计 | 第54-56页 |
| 6.5 液晶触摸屏按键软件设计 | 第56页 |
| 6.6 通信程序设计 | 第56-57页 |
| 6.7 液晶屏程显示序设计 | 第57-58页 |
| 6.8 输出PWM程序设计 | 第58-60页 |
| 6.9 通过USB从U盘读取程序设计 | 第60页 |
| 6.10 治疗效果 | 第60-62页 |
| 6.11 治疗效果分析 | 第62-63页 |
| 6.12 讨论 | 第63页 |
| 6.13 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|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4-65页 |
| 致谢 | 第65-6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6-70页 |
| 附录 | 第70-72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72-73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