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-4页 |
绪论 | 第9-19页 |
一、选题渊源与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二、学术史回顾 | 第9-15页 |
三、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| 第15-17页 |
四、结构设计、创新与不足 | 第17-19页 |
第一章 “飞行集会”的起源与传播 | 第19-29页 |
第一节 俄国革命与最初的“飞行集会” | 第19-24页 |
一、1894—1917:俄国“飞行集会”历史 | 第19-23页 |
二、“飞行集会”在俄国革命中的作用 | 第23-24页 |
第二节 “飞行集会”传入中国 | 第24-28页 |
一、“飞行集会”传入中国途径分析 | 第25-26页 |
二、中国共产党“飞行集会”中的苏联因素 | 第26-28页 |
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二章 从上海到全国:“飞行集会”发展史 | 第29-69页 |
第一节 “飞行集会”的开端 | 第29-49页 |
一、“飞行集会”出现背景 | 第29-31页 |
二、轰轰烈烈——首次“飞行集会”在上海 | 第31-37页 |
三、“飞行集会”的组织方式 | 第37-49页 |
第二节 “飞行集会”的发展历程(1927—1935) | 第49-60页 |
一、探索与发展:“相当的可以飞起来?”(1927—1930) | 第50-54页 |
二、高潮与狂热:“不敢不‘飞行’”(1931—1935) | 第54-60页 |
第三节 “飞行集会”的扩散 | 第60-63页 |
一、苏区:范围遍及城乡 | 第60-61页 |
二、白区:组织形式各异 | 第61-63页 |
第四节 “飞行集会”的终结 | 第63-68页 |
一、抵制与变通:减少损失的各种尝试 | 第64-66页 |
二、明智的决议:“飞行集会”退出历史舞台 | 第66-68页 |
小结 | 第68-69页 |
第三章 “飞行集会”参与群体研究 | 第69-88页 |
第一节 高校师生——积极的响应者 | 第69-74页 |
一、学生:积极与主动 | 第69-72页 |
二、教师:宣传与领导 | 第72-74页 |
第二节 左联成员——被动的参与者 | 第74-82页 |
一、左联“政党化”与“飞行集会” | 第74-76页 |
二、文学与政治之间:参与情况和态度分析 | 第76-79页 |
三、文艺作品中的“飞行集会” | 第79-82页 |
第三节 寓沪外侨——投身与见证者 | 第82-87页 |
一、所见所闻:深刻的印象 | 第82-84页 |
二、亲身参与:热情的态度 | 第84-87页 |
小结 | 第87-88页 |
结语 | 第88-92页 |
参考资料 | 第92-103页 |
附录 | 第103-111页 |
致谢 | 第111-11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