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--图书馆学、图书馆事业论文--图书馆学论文

文本类移动用户生成内容可使用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页
第1章 绪论第10-18页
    1.1 引言第10页
    1.2 研究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1.3 主要研究思路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思路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创新点第12页
    1.4 用户生成内容研究现状第12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用户生成内容的生成机制及特征研究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用户生成内容的质量评价研究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用户生成内容在各领域的应用与影响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用户生成内容研究现状的述评第15-18页
第2章 相关理论第18-21页
    2.1 可使用性评价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可使用性的概念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可使用性评价的内容第18-20页
    2.2 认知工效学第20页
    2.3 本章小结第20-21页
第3章 文本类移动用户生成内容可使用性评价指标来源第21-37页
    3.1 可使用性评价维度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一般意义上的可使用性评价维度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文本类移动用户生成内容的可使用性评价维度第22-23页
    3.2 相关平台可使用性测试第23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测试对象的选取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测试任务及测试用户的确定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测试的过程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观察结果分析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访谈结果分析第29-33页
    3.3 初设评价指标的选取第33-36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36-37页
第4章 文本类移动UGC可使用性评价指标验证研究第37-60页
    4.1 文本类移动UGC可使用性评价指标探索性分析第37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调研的实施与监督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用户基本特征分析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数据描述与质量分析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分析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6 探索结果讨论第44-46页
    4.2 文本类移动UGC可使用性评价指标验证性分析第46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调研用户特征分布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文本类移动UGC可使用评价指标结构方程模型构建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文本类移动UGC可使用性评价指标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第49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分析第52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验证结果讨论第58-59页
    4.3 本章小结第59-60页
第5章 文本类移动UGC可使用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60-65页
    5.1 指标构建原则第60页
    5.2 文本类移动UGC可使用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第60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文本类移动UGC可使用性评价指标内容描述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文本类移动UGC可使用性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第62-63页
    5.3 文本类移动UGC可使用性评价指标在评价中的可操作化处理第63-64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64-65页
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65-67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65-66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66-67页
参考文献第67-70页
附录第70-77页
    附录一 可使用性测试知情书第70-71页
    附录二 访谈提纲第71-72页
    附录三 文本类移动UGC可使用性评价指标第一次调查问卷第72-75页
    附录四 文本类移动UGC可使用性评价指标第二次调查问卷第75-77页
致谢第77-78页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78页

论文共7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社会教育视野下的民国时期儿童图书馆研究
下一篇:网络阅读的认识论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