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公路运输论文--道路工程论文--道路建筑材料论文

多聚磷酸改性沥青的性能及微观结构研究

摘要第6-8页
Abstract第8-9页
第一章 绪论第13-23页
    1.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3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沥青的组成及结构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聚合物改性沥青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研究意义第17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的研究现状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多聚磷酸与SBS复配改性沥青研究现状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沥青的微观结构观察第20-21页
    1.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内容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技术路线第22-23页
第二章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的制备和物理性能第23-31页
    2.1 实验部分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实验原材料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的制备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多聚磷酸的性能测试实验第24-26页
    2.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26-29页
    2.3 本章小结第29-31页
第三章 基于动态粘弹性特性评价改性沥青的力学性能第31-45页
    3.1 实验原理第31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动态流变实验测试原理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时间-温度等效原理第34-35页
    3.2 实验仪器及参数第35-37页
    3.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7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基于复数剪切模量(G~*)的分析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抗疲劳性能损失模量(G~*sinδ)分析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频率主曲线分析第40-43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43-45页
第四章 基于静态粘弹性特性评价改性沥青的力学性能第45-59页
    4.1 粘弹性材料的粘弹性本构模型第45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开尔文(KLVEIN)模型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麦克斯韦尔(MAXWELL)模型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伯格斯(BURGERS)流变模型第47-49页
    4.2 实验方法及其设置第49-50页
    4.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0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、不同掺量的多聚磷酸改性沥青的蠕变恢复曲线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老化后的蠕变恢复曲线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老化前后的粘弹性本构分析第55-57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57-59页
第五章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的微观研究第59-73页
    5.1 实验原理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相位成像原理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力—位移曲线原理第60-61页
    5.2 实验方法及参数设置第61-63页
    5.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63-7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原子力显微镜的形貌图和相图分析第63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原子力显微镜的力-位移曲线分析第69-71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71-73页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3-77页
    6.1 研究总结第73-74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74-77页
致谢第77-79页
参考文献第79-85页
附录 (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情况)第85页

论文共8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公共交通骨干网络的辅助公交规划方法研究
下一篇:高速列车车轴楔横轧成形与轧后质量控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