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材料论文--非金属材料论文--混凝土及混凝土制品论文

外加组分对水泥水化热影响的试验研究

致谢第7-8页
摘要第8-9页
ABSTRACT第9-10页
第一章 绪论第16-23页
    1.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的重要性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的必要性第17页
    1.2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水化热研究的国内外概况第17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水化热施工工艺研究概况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水化热材料组分的研究概况第19-22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目标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内容第22-23页
第二章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第23-26页
    2.1 原材料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水泥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减水剂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粉煤灰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矿粉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硅灰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6 膨胀剂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7 减缩剂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8 SAP超吸水聚合物第24-25页
    2.2 水泥水化热测试方法第25页
    2.3 其他主要仪器与设备第25-26页
第三章 单掺外加组分对水泥水化热的影响第26-37页
    3.1 单掺矿物掺合料对水泥水化热的影响第26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试验配比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试验结果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单掺矿物掺合料对水泥水化热影响的对比研究第29-30页
    3.2 单掺外加剂对水泥水化热的影响第30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试验配比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试验结果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单掺外加剂对水泥水化热影响的对比研究第34-36页
    3.3 本章小结第36-37页
第四章 双掺外加组分对水泥水化热的影响第37-47页
    4.1 双掺粉煤灰与矿物掺合料对水泥水化热的影响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试验配比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试验结果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双掺粉煤灰与矿物掺合料对水泥水化热影响的对比研究第39-40页
    4.2 双掺粉煤灰与外加剂对水泥水化热的影响第40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试验配比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试验结果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双掺粉煤灰与外加剂对水泥水化热影响的对比研究第44-45页
    4.3 本章小结第45-47页
第五章 复掺外加组分对水泥水化热的影响第47-61页
    5.1 复掺粉煤灰、减水剂与其他矿物掺合料对水泥水化热的影响第47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复掺粉煤灰、减水剂与矿粉对水泥水化热的影响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复掺粉煤灰、减水剂与硅灰对水泥水化热的影响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复掺粉煤灰、减水剂与矿粉、硅灰水泥的水化热对比研究第49-50页
    5.2 复掺粉煤灰、减水剂、其他外加剂对水泥水化热的影响第50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复掺粉煤灰、减水剂、膨胀剂对水泥水化热的影响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复掺粉煤灰、减水剂、减缩剂对水泥水化热的影响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复掺粉煤灰、减水剂、内养护剂对水泥水化热的影响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复掺粉煤灰、减水剂与外加剂水泥的水化热对比研究第54-55页
    5.3 复掺粉煤灰、减水剂、矿粉与外加剂对水泥水化热的影响第55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复掺粉煤灰、减水剂、矿粉与膨胀剂对水泥水化热的影响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复掺粉煤灰、减水剂、矿粉与减缩剂对水泥水化热影响的研究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复掺粉煤灰、减水剂、矿粉与内养护剂对水泥水化热影响的研究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复掺粉煤灰、减水剂、矿粉与外加剂水泥的水化热对比研究第59-60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60-61页
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61-63页
    6.1 研究结论第61页
    6.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第61-62页
    6.3 建议与展望第62-63页
参考文献第63-67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67页

论文共6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现代建筑乌托邦的类型分析
下一篇:大跨度空间张弦桁架结构稳定性与静动力性能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