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3-23页 |
1.1 引言 | 第13-15页 |
1.2 大跨度空间张弦桁架结构应用与发展 | 第15-17页 |
1.3 大跨度空间张弦桁架结构的研究现状述评 | 第17-21页 |
1.3.1 张弦桁架结构的静力性能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1.3.2 张弦桁架结构的稳定性能研究现状 | 第18-20页 |
1.3.3 张弦桁架结构的动力性能研究现状 | 第20-21页 |
1.4 本文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| 第21-23页 |
1.4.1 研究目的 | 第21-22页 |
1.4.2 本文主要内容 | 第22-23页 |
2 大跨度空间张弦桁架结构分析原理 | 第23-33页 |
2.1 引言 | 第23页 |
2.2 大跨度空间张弦桁架结构静力分析法 | 第23-26页 |
2.2.1 索单元分析法 | 第23-24页 |
2.2.2 空间梁单元分析法 | 第24-26页 |
2.3 大跨度空间张弦桁架结构动力分析有限元法 | 第26-28页 |
2.3.1 动力分析基本方程 | 第26-27页 |
2.3.2 结构阻尼 | 第27页 |
2.3.3 结构自振特性 | 第27-28页 |
2.4 非线性分析 | 第28-31页 |
2.4.1 修正后的牛顿-拉斐逊方法 | 第28-29页 |
2.4.2 加速迭代与收敛准则 | 第29-30页 |
2.4.3 发散处理 | 第30-31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1-33页 |
3 大跨度空间张弦桁架结构静力与自振特性分析 | 第33-57页 |
3.1 引言 | 第33页 |
3.2 大跨度空间张弦桁架结构工程概况 | 第33-35页 |
3.2.1 工程结构信息 | 第33-34页 |
3.2.2 技术参数 | 第34-35页 |
3.2.3 模型荷载工况 | 第35页 |
3.3 大跨度空间张弦桁架结构静力分析 | 第35-51页 |
3.3.1 永久荷载及可变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变形分析 | 第35-37页 |
3.3.2 多方向风载影响下结构的变形分析 | 第37-39页 |
3.3.3 组合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变形分析 | 第39-40页 |
3.3.4 梁单元应力分析 | 第40-41页 |
3.3.5 支座反力分析 | 第41-51页 |
3.4 大跨度空间张弦桁架结构的自振特性分析 | 第51-55页 |
3.4.1 振型 | 第51页 |
3.4.2 振型加权系数 | 第51页 |
3.4.3 张弦桁架结构自振特性分析 | 第51-55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5-57页 |
4 大跨度空间张弦桁架结构的稳定性分析 | 第57-73页 |
4.1 引言 | 第57页 |
4.2 结构计算模型及其参数设置 | 第57-59页 |
4.2.1 计算模型单元的选取 | 第57-58页 |
4.2.2 参数设置 | 第58-59页 |
4.3 大跨度空间张弦桁架结构屈曲分析 | 第59-65页 |
4.3.1 概述 | 第59-60页 |
4.3.2 屈曲分析方法 | 第60-62页 |
4.3.3 铰接状态下结构的屈曲分析 | 第62-63页 |
4.3.4 固接状态下的结构屈曲分析 | 第63-64页 |
4.3.5 支座条件变化对结构屈曲影响因素对比 | 第64-65页 |
4.4 大跨度空间张弦桁架结构非线性稳定分析 | 第65-68页 |
4.4.1 非线性屈曲分析 | 第65页 |
4.4.2 无缺陷结构非线性稳定分析 | 第65-67页 |
4.4.3 带缺陷的结构非线性稳定分析 | 第67-68页 |
4.5 结构几何与材料双非线性稳定分析 | 第68-70页 |
4.5.1 无缺陷结构与双重非线性结构的位移对比 | 第68页 |
4.5.2 缺陷结构与双重非线性结构的承载能力对比 | 第68-70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70-73页 |
5 大跨度空间张弦桁架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| 第73-95页 |
5.1 引言 | 第73页 |
5.2 张弦桁架结构时程分析 | 第73-74页 |
5.2.1 时程分析法概述 | 第73页 |
5.2.2 时程分析的动力平衡方程式 | 第73页 |
5.2.3 大跨度空间张弦桁架结构时程分析模型设置 | 第73-74页 |
5.3 地震波的选取 | 第74-78页 |
5.3.1 地震波的选择三要素 | 第74页 |
5.3.2 地震波的调整 | 第74-75页 |
5.3.3 本文所选地震波 | 第75-77页 |
5.3.4 阻尼系数的选取 | 第77-78页 |
5.4 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时程分析 | 第78-83页 |
5.4.1 地震作用下跨中节点的位移反应 | 第78-80页 |
5.4.2 地震作用下跨中节点的加速度反应 | 第80-83页 |
5.5 撑杆设置对结构跨中节点位移影响对比分析 | 第83-87页 |
5.5.1 EL-Centro波作用下张弦桁架跨中节点竖向位移值比较 | 第83-84页 |
5.5.2 Taft波作用下的张弦桁架跨中节点竖向位移值比较 | 第84-85页 |
5.5.3 San波作用下张弦桁架跨中节点竖向位移值比较 | 第85-87页 |
5.6 张弦桁架结构弦杆单元地震受力分析 | 第87-92页 |
5.6.1 上弦杆单元轴向力动力反应对比分析(EL-Centro波) | 第87-88页 |
5.6.2 下弦杆单元轴向力动力反应对比分析(EL-Centro波) | 第88-89页 |
5.6.3 上弦杆单元轴向力动力反应对比分析(Taft波) | 第89-90页 |
5.6.4 下弦杆单元轴向力动力反应对比分析(Taft波) | 第90-91页 |
5.6.5 上弦杆单元轴向力动力反应对比分析(San波) | 第91页 |
5.6.6 下弦杆单元轴向力动力反应对比分析(San波) | 第91-92页 |
5.7 本章小结 | 第92-95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95-97页 |
6.1 结论 | 第95-96页 |
6.2 展望 | 第96-9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7-101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教研和科研项目 | 第101-102页 |
致谢 | 第10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