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中盆地深层地下热水δ18O富集的主控因素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5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2-13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及其创新点 | 第13-15页 |
1.3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3.2 创新点 | 第14页 |
1.3.3 研究技术路线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| 第15-21页 |
2.1 自然地理概况 | 第15-16页 |
2.2 地质构造 | 第16-19页 |
2.2.1 主要构造体系 | 第16-18页 |
2.2.2 主要区域地质构造 | 第18-19页 |
2.3 地层岩性 | 第19页 |
2.4 蓝田灞河组沉积相特征 | 第19-21页 |
第三章 深层地下热水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基本特征 | 第21-32页 |
3.1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| 第21-26页 |
3.1.1 关中盆地水化学类型 | 第21-23页 |
3.1.2 水文地球化学形成作用 | 第23-26页 |
3.2 氢氧同位素演化及 δ~(18)O富集特征 | 第26-32页 |
3.2.1 同位素的采集与测试 | 第26页 |
3.2.2 氢氧同位素演化 | 第26-32页 |
第四章 影响 δ~(18)O富集的主控因素 | 第32-66页 |
4.1 水岩反应 | 第32-46页 |
4.1.1 水岩反应的水文地球化学证据 | 第32-37页 |
4.1.2 水岩反应的同位素证据 | 第37-43页 |
4.1.3 水岩反应的指示意义 | 第43-46页 |
4.2 蒸发作用 | 第46-62页 |
4.2.1 蒸发实验 | 第46-55页 |
4.2.2 蒸发实验的实验结果及意义 | 第55-62页 |
4.3 超滤作用 | 第62-66页 |
4.3.1 实验装置 | 第62-64页 |
4.3.2 超滤试验结果分析 | 第64-66页 |
结论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| 第72-73页 |
致谢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