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T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方式选择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9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1页 |
1.2 选题研究的目的和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3.1 国外关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 | 第12-13页 |
1.3.2 国内关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3.3 简要评述 | 第14-15页 |
1.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| 第15-17页 |
1.4.1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5页 |
1.4.2 主要研究方法 | 第15-17页 |
2 ST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方式选择的理论基础 | 第17-23页 |
2.1 ST制度和盈余管理的内涵阐释 | 第17-19页 |
2.1.1 ST制度的内涵阐释 | 第17-18页 |
2.1.2 盈余管理的内涵阐释 | 第18-19页 |
2.2 相关理论分析 | 第19-23页 |
2.2.1 委托代理理论 | 第19-20页 |
2.2.2 信息不对称理论 | 第20页 |
2.2.3 契约理论 | 第20-23页 |
3 ST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方式选择的机理分析 | 第23-31页 |
3.1 ST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动机 | 第23-24页 |
3.1.1 维持上市资格动机 | 第23页 |
3.1.2 管理者报酬动机 | 第23页 |
3.1.3 融资动机 | 第23-24页 |
3.2 ST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方式 | 第24-29页 |
3.2.1 调整非经常性损益 | 第24-27页 |
3.2.2 关联交易 | 第27页 |
3.2.3 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 | 第27-29页 |
3.3 ST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选择的机理模型 | 第29-31页 |
4 实证分析 | 第31-49页 |
4.1 样本选择 | 第31-33页 |
4.2 对ST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存在性检验 | 第33-37页 |
4.2.1 研究假设 | 第33页 |
4.2.2 研究模型 | 第33-35页 |
4.2.3 实证检验 | 第35-37页 |
4.3 对ST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方式偏好性检验 | 第37-43页 |
4.3.1 研究假设 | 第37-38页 |
4.3.2 研究模型 | 第38页 |
4.3.3 实证分析 | 第38-43页 |
4.4 ST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方式偏好顺序检验 | 第43-45页 |
4.4.1 研究假设 | 第43-44页 |
4.4.2 研究模型 | 第44页 |
4.4.3 实证检验 | 第44-45页 |
4.5 策略建议 | 第45-49页 |
4.5.1 加强ST公司内部治理 | 第45-46页 |
4.5.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| 第46-47页 |
4.5.3 加强审计监督 | 第47页 |
4.5.4 提高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知识 | 第47-49页 |
5 总结与展望 | 第49-51页 |
5.1 全文总结 | 第49页 |
5.2 主要创新点 | 第49-50页 |
5.3 研究不足与展望 | 第50-5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1-53页 |
致谢 | 第53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