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1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| 第9-11页 |
1.1.1 课题来源 | 第9-11页 |
1.1.2 研究的目的意义 | 第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1-13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1-12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2-13页 |
1.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| 第13-14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13页 |
1.3.2 研究思路 | 第13-14页 |
1.4 创新点 | 第14-15页 |
2 相关概念及风险分类 | 第15-23页 |
2.1 农发基金的相关概念 | 第15-17页 |
2.1.1 基金的概念及种类 | 第15页 |
2.1.2 农发基金的特点 | 第15-17页 |
2.2 风险的相关概念 | 第17-19页 |
2.2.1 风险的定义 | 第17页 |
2.2.2 银行主要风险分类 | 第17-18页 |
2.2.3 基金风险及分类 | 第18-19页 |
2.3 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要素 | 第19-21页 |
2.3.1 风险识别及分析 | 第19页 |
2.3.2 风险计量及评价 | 第19-20页 |
2.3.3 风险监测及报告 | 第20页 |
2.3.4 风险缓释及控制 | 第20页 |
2.3.5 风险处置主要策略 | 第20页 |
2.3.6 不良资产处置办法 | 第20-21页 |
2.4 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 | 第21-23页 |
2.4.1 预期收入理论 | 第21页 |
2.4.2 信息不对称理论 | 第21页 |
2.4.3 交易成本理论 | 第21-23页 |
3 农发基金主要风险及成因分析 | 第23-36页 |
3.1 农发基金目前存在的主要风险 | 第23-33页 |
3.1.1 政策风险 | 第23页 |
3.1.2 信用风险 | 第23-24页 |
3.1.3 市场风险 | 第24页 |
3.1.4 流动性风险 | 第24页 |
3.1.5 操作风险 | 第24-26页 |
3.1.6 道德风险 | 第26-27页 |
3.1.7 其他风险 | 第27页 |
3.1.8 典型案例分析 | 第27-33页 |
3.2 农发基金风险成因分析 | 第33-36页 |
3.2.1 外部因素 | 第33-34页 |
3.2.2 内部因素 | 第34-36页 |
4 农发基金风险的分类管控 | 第36-43页 |
4.1 农发基金风险五级分类 | 第36页 |
4.2 农发基金风险分类依据及标准 | 第36-41页 |
4.3 农发基金风险分类管理 | 第41-43页 |
4.3.1 关注类、次级类农发基金的管理 | 第41页 |
4.3.2 可疑类农发基金的管理 | 第41-42页 |
4.3.3 损失类农发基金的管理 | 第42-43页 |
5 农发基金风险的过程管控 | 第43-49页 |
5.1 加强基金项目后评估 | 第43-44页 |
5.2 加强投资资金支付管理 | 第44页 |
5.3 建立农发基金风险预警体系 | 第44-45页 |
5.3.1 建立农发基金风险预警方法 | 第44页 |
5.3.2 强化风险预警处理机制 | 第44-45页 |
5.4 强化农发基金风险的识别、报告与处置 | 第45-46页 |
5.4.1 准确识别与分析 | 第45页 |
5.4.2 科学计量与评估 | 第45-46页 |
5.4.3 及时监测与报告 | 第46页 |
5.4.4 风险处置与化解 | 第46页 |
5.5 建立农发基金风险管理绩效考核机制 | 第46页 |
5.6 加强人才培育和信息化系统建设 | 第46-49页 |
5.6.1 加强基金业务人才培育 | 第46页 |
5.6.2 加快信息化系统建设 | 第46-49页 |
6 农发基金风险的系统管控 | 第49-59页 |
6.1 运用博弈理论分析农发基金风险的形成机理 | 第49-53页 |
6.1.1 博弈论概念 | 第49页 |
6.1.2 农发基金道德风险形成的博弈分析 | 第49-53页 |
6.2 农发基金的联合管控 | 第53-59页 |
6.2.1 地方政府应切实履行对农发基金管理的领导责任 | 第54页 |
6.2.2 银行应将农发基金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| 第54-57页 |
6.2.3 有关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农发基金的监督检查 | 第57-59页 |
7 总结和展望 | 第59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3页 |
致谢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