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7-11页 |
| Abstract | 第11-15页 |
| 前言 | 第17-19页 |
| 第一部分 “运脾津、通脾络”治疗消渴(T2DM)理论探讨 | 第19-34页 |
| 1. “运脾津”治疗消渴(T2DM)的理论探讨 | 第19-27页 |
| 1.1 从“脾”论治消渴(T2DM)的历史源流 | 第19-23页 |
| 1.1.1 从“脾”论消渴病病名 | 第19-20页 |
| 1.1.2 从“脾”论消渴病病因病机 | 第20-21页 |
| 1.1.3 历代医家从“脾”论治消渴病用药经验撷要 | 第21-22页 |
| 1.1.4 从“脾”治疗消渴病代表性方药及其应用 | 第22-23页 |
| 1.2 中医“脾”与胰腺相关性探讨 | 第23-24页 |
| 1.3. “运脾津”——消渴病(T2DM)治疗的重要治法 | 第24-26页 |
| 1.4 “运脾津”治疗消渴病(T2DM)的代表性方药津力达颗粒 | 第26-27页 |
| 1.4.1 津力达颗粒组方分析 | 第26页 |
| 1.4.2 津力达颗粒治疗T2DM研究进展 | 第26-27页 |
| 2. “通脾络”治疗消渴(T2DM)的理论探讨 | 第27-32页 |
| 2.1 以脉络学说为指导探讨微血管病变治疗 | 第27-30页 |
| 2.1.1 脉络学说概述 | 第27-28页 |
| 2.1.2 脉络末端孙络与西医学微血管相关性 | 第28-29页 |
| 2.1.3 营卫“由络以通、交会生化”理论在微血管病变研究中的指导作用 | 第29-30页 |
| 2.2 胰岛微血管病变研究在T2DM防治中的创新性及应用前景 | 第30页 |
| 2.3 “通脾络”——消渴病(T2DM)治疗的重要治法 | 第30-31页 |
| 2.4 “通脾络”治疗消渴病(T2DM)的代表性方药通心络胶囊 | 第31-32页 |
| 2.4.1 通络治疗代表性方药通心络胶囊组方分析 | 第31页 |
| 2.4.2 通心络胶囊治疗微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与优势 | 第31-32页 |
| 3. “运脾津、通脾络”联合治疗消渴(T2DM)治法与方药优选 | 第32-33页 |
| 4. 小结 | 第33-34页 |
|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| 第34-88页 |
| 实验一 “运脾津、通脾络”法对T2DM大鼠糖脂代谢及氧化应激损伤干预作用研究 | 第34-42页 |
| 材料与方法 | 第34-37页 |
| 结果 | 第37-39页 |
| 讨论 | 第39-42页 |
| 实验二 “运脾津、通脾络”法对T2DM大鼠胰岛微血管病变干预作用研究 | 第42-55页 |
| 材料与方法 | 第42-47页 |
| 结果 | 第47-51页 |
| 讨论 | 第51-55页 |
| 实验三 “运脾津,通脾络”法对T2DM大鼠胰岛细胞功能干预作用研究 | 第55-69页 |
| 材料与方法 | 第55-60页 |
| 结果 | 第60-65页 |
| 讨论 | 第65-69页 |
| 实验四 “运脾津,通脾络”法对高糖诱导胰岛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干预作用研究 | 第69-88页 |
| 材料与方法 | 第69-76页 |
| 结果 | 第76-85页 |
| 讨论 | 第85-88页 |
| 结论 | 第88-9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0-96页 |
| 附录 | 第96-98页 |
|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98-99页 |
| 致谢 | 第99-100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10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