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血管疾病中医分型、治疗以及外源物毒性的系统药理学研究
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3页 |
1.1 引言 | 第14页 |
1.2 系统药理学定义 | 第14-15页 |
1.3 系统药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 | 第15-20页 |
1.3.1 ADME/T | 第15-17页 |
1.3.2 化合物打靶技术 | 第17-18页 |
1.3.3 网络药理学 | 第18-20页 |
1.4 系统药理学的应用 | 第20-22页 |
1.4.1 中药系统药理学 | 第20页 |
1.4.2 心血管疾病研究 | 第20-22页 |
1.5 本论文研究内容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系统药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 | 第23-30页 |
2.1 口服生物利用度预测 | 第23页 |
2.2 类药性评估 | 第23-24页 |
2.3 血脑屏障渗透性预测 | 第24页 |
2.4 Caco-2 细胞模型 | 第24-25页 |
2.5 半衰期预测 | 第25-26页 |
2.6 草药特征映射 | 第26-27页 |
2.7 毒性评估建模方法 | 第27-28页 |
2.7.1 支持向量机 | 第27页 |
2.7.2 随机森林 | 第27-28页 |
2.8 靶点识别 | 第28页 |
2.9 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| 第28-30页 |
第三章 心血管疾病的中医分型机制研究 | 第30-47页 |
3.1 引言 | 第30-31页 |
3.2 材料与方法 | 第31-33页 |
3.2.1 有效草药文本挖掘 | 第31页 |
3.2.2 数据集的构建 | 第31-32页 |
3.2.3 活性化合物筛选 | 第32页 |
3.2.4 草药特征映射 | 第32页 |
3.2.5 靶点预测 | 第32页 |
3.2.6 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| 第32页 |
3.2.7 通路映射 | 第32-33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3-45页 |
3.3.1 冠心病主要中医分型简介 | 第33-34页 |
3.3.2 冠心病主要类型对应的草药统计分析 | 第34-35页 |
3.3.3 血瘀型冠心病 | 第35-40页 |
3.3.4 气虚型冠心病 | 第40-43页 |
3.3.5 心血管疾病通路映射 | 第43-45页 |
3.4 小结 | 第45-47页 |
第四章 中药药对治疗心血管疾病作用机制的研究 | 第47-65页 |
4.1 引言 | 第47-48页 |
4.2 材料与方法 | 第48-49页 |
4.2.1 实验设计 | 第48页 |
4.2.2 数据来源 | 第48页 |
4.2.3 活性化合物评估 | 第48-49页 |
4.2.4 草药特征映射 | 第49页 |
4.2.5 多重打靶技术 | 第49页 |
4.2.6 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| 第49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9-63页 |
4.3.1 活性化合物组合筛选 | 第49-57页 |
4.3.2 草药特征映射 | 第57-58页 |
4.3.3 网络药理学分析 | 第58-63页 |
4.4 小结 | 第63-65页 |
第五章 心血管疾病外源物毒性的研究 | 第65-84页 |
5.1 引言 | 第65-66页 |
5.2 材料与方法 | 第66-70页 |
5.2.1 数据集的建立 | 第66页 |
5.2.2 描述符的计算 | 第66-67页 |
5.2.3 训练集和测试集的构建 | 第67页 |
5.2.4 建模方法 | 第67-68页 |
5.2.5 性能评估 | 第68-69页 |
5.2.6 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| 第69-70页 |
5.3 结果与讨论 | 第70-82页 |
5.3.1 模型的比较和评估 | 第70-74页 |
5.3.2 应用域和特征分析 | 第74-78页 |
5.3.3 心血管疾病上的应用 | 第78-82页 |
5.4 小结 | 第82-84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4-86页 |
6.1 结论 | 第84-85页 |
6.2 展望 | 第85-8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6-98页 |
附录 | 第98-103页 |
缩略词 | 第103-106页 |
致谢 | 第106-107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0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