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高等教育论文--思想政治教育、德育论文

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1 绪论第9-17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9页
    1.2 研究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理论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现实意义第10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国内研究现状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国外研究现状第12-14页
    1.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思路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方法第14页
    1.5 研究创新点第14-17页
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志愿服务的概念界定第17-27页
    2.1 社会责任感的基本概念第17-18页
    2.2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必要性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策略第19-20页
    2.3 志愿服务概述第20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志愿者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志愿服务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大学生志愿服务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要服务领域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要作用第23-24页
    2.4 相关理论分析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实践育人理论第24-27页
3 志愿服务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第27-33页
    3.1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重要载体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保证培育内容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增强培育效果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拓宽培育途径第28页
    3.2 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重要意义第28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有助于大学生深化责任认知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有助于大学生激发责任情感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有助于大学生磨练责任意志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有助于大学生践行责任行为第30-33页
4 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问卷调查第33-49页
    4.1 问卷基本情况第33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问卷内容设计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问卷调查实施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问卷具体内容第34-43页
    4.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43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服务内容有待完善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机制建设尚不健全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观念认识有待提高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大学生自身局限性第47-49页
5 加强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对策第49-57页
    5.1 优化服务体系,奠定培育基础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丰富志愿服务内容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推进志愿服务品牌化第50页
    5.2 健全各项机制,巩固培育效果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健全反馈机制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构建培训机制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完善激励机制第52页
    5.3 协调各方力量,形成培育合力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社会营造良好氛围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高校优化教育方式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家庭发挥教育作用第54页
    5.4 加强自我教育,促进全面发展第54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树立志愿服务理念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提高综合素质能力第55-57页
6 结语第57-59页
致谢第59-61页
参考文献第61-67页
附录1 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责任感调查问卷第67-69页
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第69页

论文共6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“互联网+”背景下陕西省大学生创业素质提升及对策研究
下一篇:高校校史馆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--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