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3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页 |
| 绪论 | 第7-16页 |
| 一、选题缘由 | 第7-8页 |
| 二、研究现状 | 第8-14页 |
| 三、论文的创新追求 | 第14-15页 |
| 四、论文的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| 第一章 陈宾茂老艺人的艺术足迹 | 第16-22页 |
| 第一节 陈宾茂老艺人的从艺经历 | 第16-19页 |
| 一、环境造就,茶戏结缘 | 第16-17页 |
| 二、学艺之路,苦乐相融 | 第17-19页 |
| 第二节 陈宾茂老艺人的艺术成就 | 第19-22页 |
| 一、实践编创作品 | 第19-20页 |
| 二、理论创作成果 | 第20页 |
| 三、教学传承成就 | 第20-22页 |
| 第二章 陈宾茂老艺人的表演艺术来源 | 第22-29页 |
| 第一节 集众艺于一身——师承详情 | 第22-26页 |
| 一、陈宾茂老艺人的师承详情表 | 第22-23页 |
| 二、赣南采茶戏师承部分艺人略介 | 第23-26页 |
| 第二节 陈宾茂老艺人师承艺人们的表演风格 | 第26-29页 |
| 一、林圣浩的表演风格——抠、矮、夹、驼 | 第26页 |
| 二、谢德胜的表演风格——艮、顿、脆、颤 | 第26-27页 |
| 三、邝功海的表演风格——行云流水 | 第27页 |
| 四、张佐祥的表演风格——流畅大气、摇摆有韵 | 第27页 |
| 五、刘日凤的表演风格——细腻、典雅 | 第27-29页 |
| 第三章 陈宾茂老艺人的表演艺术探析 | 第29-43页 |
| 第一节 人物形象,惟妙惟肖 | 第30-32页 |
| 一、丑角人物 | 第30-31页 |
| 二、旦角人物 | 第31-32页 |
| 第二节 模拟形态,逼真自然 | 第32-36页 |
| 一、表演的动物 | 第33-34页 |
| 二、表演的人物情态 | 第34-36页 |
| 第三节 “陈”味儿浓郁的唱腔表演 | 第36-38页 |
| 一、游刃有余,发自内心 | 第36-37页 |
| 二、幽默风趣,俗而非俗 | 第37-38页 |
| 第四节 具有陈味儿的赣南采茶戏“三子”表演 | 第38-43页 |
| 一、“步子”表演 | 第38-40页 |
| 二、“袖子”表演 | 第40-41页 |
| 三、“扇子”表演 | 第41-43页 |
| 第四章 陈宾茂的表演艺术对赣南采茶戏传承发展的影响 | 第43-49页 |
| 第一节 专业化发展趋势 | 第43-45页 |
| 一、民间师徒传承向学校教育传承转化 | 第43-44页 |
| 二、技艺即兴发挥向技艺套路清晰转化 | 第44-45页 |
| 第二节 多元化变迁倾向 | 第45-47页 |
| 一、技艺单一向技艺兼容方向发展 | 第45-46页 |
| 二、文化单一向文化多元发展 | 第46-47页 |
| 第三节 理论化凝练升华 | 第47-48页 |
| 第四节 艺术化转型呈现 | 第48-49页 |
| 结论 | 第49-50页 |
| 附录 | 第50-5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4-57页 |
| 致谢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