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.绪论 | 第8-15页 |
1.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| 第8-9页 |
1.1.1 选题的背景 | 第8页 |
1.1.2 选题的意义 | 第8-9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9-13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9-12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| 第13-15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3-14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2.社会心态、公民道德概述 | 第15-24页 |
2.1 社会心态的概述 | 第15-17页 |
2.1.1 社会心态的理论溯源 | 第15-16页 |
2.1.2 社会心态的涵义 | 第16-17页 |
2.2 公民道德概述 | 第17-18页 |
2.2.1 公民道德的理论溯源 | 第17页 |
2.2.2 公民道德的涵义 | 第17-18页 |
2.3 社会心态和公民道德的关系分析 | 第18-21页 |
2.3.1 两者的缘起 | 第18-19页 |
2.3.2 两者的属性 | 第19页 |
2.3.3 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 | 第19-21页 |
2.4 论文的理论基础 | 第21-24页 |
2.4.1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| 第21-22页 |
2.4.2 人类心理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:知、情、意 | 第22页 |
2.4.3 中共中央颁布的《公民道德实施纲要》 | 第22-24页 |
3.当前我国社会心态对公民道德的影响分析 | 第24-39页 |
3.1 我国社会心态和公民道德的现状 | 第24-30页 |
3.1.1 我国当前社会心态特点 | 第24-28页 |
3.1.2 我国公民道德现状 | 第28-30页 |
3.2 社会心态对公民道德的影响 | 第30-39页 |
3.2.1 对社会公德方面的影响 | 第31-33页 |
3.2.2 对职业道德方面的影响 | 第33-35页 |
3.2.3 对家庭美德方面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3.2.4 对个人品德方面的影响 | 第36-39页 |
4.培育和谐社会心态,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| 第39-47页 |
4.1 培育和谐社会心态,促进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 | 第39-40页 |
4.1.1 合理性原则 | 第39页 |
4.1.2 正义性原则 | 第39-40页 |
4.1.3 可操作性原则 | 第40页 |
4.2 培育和谐社会心态,促进公民道德建设的对策 | 第40-47页 |
4.2.1 保障民生需求是培育和谐社会心态的基础 | 第41-42页 |
4.2.2 公平正义是培育和谐社会心态的关键 | 第42-43页 |
4.2.3 树立正确价值观是培育和谐社会心态的根本要求 | 第43-44页 |
4.2.4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培育和谐社会心态的前提条件 | 第44-45页 |
4.2.5 个体心态和谐是培育和谐社会心态的内在动因 | 第45-47页 |
5.结语 | 第47-49页 |
5.1 论文的主要观点 | 第47页 |
5.2 论文的创新点 | 第47-48页 |
5.3 论文有待深化的问题 | 第48-49页 |
致谢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2页 |
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