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目录 | 第5-7页 |
一、 引言 | 第7-16页 |
(一) 问题的提出 | 第7-8页 |
(二) 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1. 科学意义 | 第8-9页 |
2. 实践意义 | 第9页 |
(三) 研究综述 | 第9-14页 |
1. 学界关于中国精神概念界定的研究 | 第10-11页 |
2. 学界关于中国精神内容的研究 | 第11-13页 |
3. 学界关于弘扬中国精神的意义的研究 | 第13页 |
4. 学界关于弘扬中国精神的途径的研究 | 第13-14页 |
(四) 研究思路、研究特色、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 | 第14-16页 |
1. 研究思路 | 第14页 |
2. 研究特色 | 第14-15页 |
3. 创新之处 | 第15页 |
4.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二、 中国精神的理论来源、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| 第16-30页 |
(一) 中国精神的理论来源 | 第16-19页 |
1.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| 第16-17页 |
2.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、建设和改革的生动实践 | 第17-18页 |
3. 借鉴和汲取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 | 第18-19页 |
(二) 中国精神的基本内涵 | 第19-27页 |
1.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| 第19-23页 |
2.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| 第23-27页 |
(三) 中国精神的特征 | 第27-30页 |
1. 历史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 | 第27-28页 |
2.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 | 第28页 |
3. 稳定性与发展性的辩证统一 | 第28页 |
4. 人民性与国家性的辩证统一 | 第28-30页 |
三、 弘扬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之源 | 第30-38页 |
(一) 思想价值 | 第30-31页 |
(二) 经济价值 | 第31-33页 |
(三) 政治价值 | 第33-35页 |
(四) 文化价值 | 第35-36页 |
(五) 国防价值 | 第36-38页 |
四、 弘扬中国精神的实现途径 | 第38-55页 |
(一) 健全弘扬中国精神的机制 | 第38-44页 |
1. 完善教育机制,将中国精神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| 第38-39页 |
2. 建立激励机制,为弘扬中国精神提供动力支持 | 第39-40页 |
3. 健全保障机制,完善弘扬中国精神的管理和服务体系 | 第40-42页 |
4. 完善宣传机制,为弘扬中国精神营造良好的氛围 | 第42-44页 |
(二) 弘扬中国精神的措施 | 第44-55页 |
1. 坚持党的领导核心,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 | 第44页 |
2.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,弘扬主旋律 | 第44-47页 |
3.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| 第47-48页 |
4. 以社会实践为载体,引导中国精神的弘扬 | 第48-49页 |
5. 以大众传媒为依托,打造网络教育平台 | 第49-51页 |
6. 挖掘先进典型,加强榜样教育 | 第51-52页 |
7. 动员全社会力量,以环境建设为支撑 | 第52-55页 |
结语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(著)及科研情况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