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生物科学论文--植物学论文--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

石林溶丘洼地区不同恢复阶段植物水分利用的稳定同位素研究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7页
目录第8-12页
第1章 绪论第12-21页
    1.1 喀斯特地区植物生态问题第12-13页
    1.2 植物水分适应机制在喀斯特区研究的重要性第13-14页
    1.3 稳定同位素在植物水分利用研究中的应用第14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氢氧稳定同位素与植物水分利用来源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.1 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利用原理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.2 氢氧稳定同位素在植物水分利用来源中的应用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碳稳定同位素与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2.1 碳稳定同位素的利用原理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2.2 碳稳定同位素在植物水分利用效率中的应用第18-19页
    1.4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目标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主要研究内容第19-20页
    1.5 技术路线第20-21页
第2章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第21-31页
    2.1 研究区概况第21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地理位置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地形地貌特征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气候特征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水系特征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土壤特征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6 植被特征第25-27页
    2.2 取样及测定方法第27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植物小枝的取样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雨水、土壤水和表层岩溶带水的取样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植物叶片的取样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水样中 D 和~(18O)O 的测定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叶片中13C 的测定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统计与分析第30-31页
第3章 氧稳定同位素与植物水分利用来源第31-58页
    3.1 各水体中δ~(18O)O和δD 的特征第31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雨水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土壤水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2.1 旱季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2.2 雨季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表层岩溶带水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植物木质部水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各水体相关关系第35-36页
    3.2 植物木质部水δ~(18O)O及水分利用来源第36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原生林植物木质部水δ~(18O)O及水分利用来源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.1 旱季原生林植物木质部水δ~(18O)O及水分利用来源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.2 雨季原生林植物木质部水δ~(18O)O及水分利用来源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次生林植物木质部水δ~(18O)O及水分利用来源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.1 旱季次生林植物木质部水δ~(18O)O及水分利用来源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.2 雨季次生林植物木质部水δ~(18O)O及水分利用来源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人工林植物木质部水δ~(18O)O及水分利用来源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3.1 旱季人工林植物木质部水δ~(18O)O及水分利用来源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3.2 雨季人工林植物木质部水δ~(18O)O及水分利用来源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灌丛植物木质部水δ~(18O)O及水分利用来源第43-44页
    3.3 植物对各潜在水源的利用比例第44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原生林对各潜在水源的利用比例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.1 旱季原生林对各潜在水源的利用比例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.2 雨季原生林对各潜在水源的利用比例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次生林对各潜在水源的利用比例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.1 旱季次生林对各潜在水源的利用比例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.2 雨季次生林对各潜在水源的利用比例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人工林对各潜在水源的利用比例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3.1 旱季人工林对各潜在水源的利用比例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3.2 雨季人工林对各潜在水源的利用比例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灌丛对各潜在水源的利用比例第52-53页
    3.4 讨论第53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不同演替阶段植物水分利用来源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不同季节植物水分利用来源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植物种间和种内水分利用来源第55-58页
第4章 碳稳定同位素与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第58-70页
    4.1 原生林植物叶片δ~(13)C的组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第58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雨季原生林植物叶片δ~(13)C的组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1.1 不同类型植物叶片δ~(13)C的组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1.2 同类型植物不同年龄阶段叶片δ~(13)C的组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旱季原生林植物叶片δ~(13)C的组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2.1 不同类型植物叶片δ~(13)C的组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2.2 同类型植物不同年龄阶段叶片δ~(13)C的组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小结第61页
    4.2 次生林植物叶片δ~(13)C的组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雨季次生林植物叶片δ~(13)C的组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1.1 不同植物叶片δ~(13)C的组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1.2 同类型植物不同年龄阶段叶片δ~(13)C的组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旱季次生林植物叶片δ~(13)C的组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2.1 不同类型植物叶片δ~(13)C的组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2.2 同类型植物不同年龄阶段叶片δ~(13)C的组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小结第63页
    4.3 人工林植物叶片δ~(13)C的组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雨季人工林植物叶片δ~(13)C的组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1.1 不同类型植物叶片δ~(13)C的组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第6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1.2 同类型植物不同年龄阶段叶片δ~(13)C的组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旱季人工林植物叶片δ~(13)C的组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2.1 不同类型植物叶片δ~(13)C的组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2.2 同类型植物不同年龄阶段叶片δ~(13)C的组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小结第65页
    4.4 讨论第65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典型喀斯特溶丘洼地区植物叶片与世界其他植被类型叶片δ~(13)C值比较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不同演替阶段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不同季节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植物种内和种间水分利用效率第68-70页
第5章 结论第70-74页
    5.1 结论第70-7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植物水分利用来源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植物水分利用机制第72页
    5.2 存在问题与展望第72-7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存在的问题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展望第73-74页
参考文献第74-79页
发表论文第79-80页
致谢第80页

论文共8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三维空间视频GIS数据模型研究
下一篇:黄孢原毛平革菌对重金属镉的富集及其交互作用机理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