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预防医学、卫生学论文--营养卫生、食品卫生论文--营养学论文

武夷岩茶降糖及其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

摘要第8-11页
Abstract第11-14页
第一章 绪论第15-24页
    1.1 糖尿病与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肠道菌群概述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糖尿病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肠道菌群的调节对糖尿病的治疗第16-17页
    1.2 茶叶降血糖作用研究进展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茶叶的降糖作用机制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茶叶对糖尿病及并发症的防治作用第18页
    1.3 茶叶与肠道菌群关系的研究进展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茶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茶叶调节肠道菌群的机制第20-21页
    1.4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目的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意义第21-23页
    1.5 本研究采用的技术路线第23-24页
第二章 武夷岩茶对α-淀粉酶活性抑制能力的检测第24-32页
    2.1 材料与仪器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实验材料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24页
    2.2 实验方法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武夷岩茶成分含量检测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武夷岩茶水提物及相关试剂配制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武夷岩茶对α-淀粉酶活性抑制率的测定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粗纤维检测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数据处理第26页
    2.3 结果与分析第26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武夷岩茶活性成分组成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武夷岩茶对α-淀粉酶活性抑制评价模型的建立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武夷岩茶对α-淀粉酶活性抑制评价结果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武夷岩茶对α-淀粉酶抑制活性体外筛选第29-30页
    2.4 小结第30-32页
第三章 武夷岩茶对糖尿病大鼠的降糖功效第32-45页
    3.1 材料与仪器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实验材料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32页
    3.2 实验方法第32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武夷岩茶茶汤和STZ试剂的制备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与饲养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糖尿病模型大鼠分组及灌胃处理方案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糖尿病大鼠基础生理指标的测定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糖尿病大鼠血清及组织的采集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糖尿病大鼠血清的生化分析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7 糖尿病大鼠病理组织学的观察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8 数据处理第36页
    3.3 实验结果第36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武夷岩茶对糖尿病大鼠基础生理指标的影响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武夷岩茶对糖尿病大鼠血糖的影响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武夷岩茶对糖尿病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武夷岩茶对糖尿病大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武夷岩茶对糖尿病大鼠肝功能的影响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武夷岩茶对糖尿病大鼠肝脏细胞形态的影响第42-43页
    3.4 小结第43-45页
第四章 武夷岩茶对糖尿病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第45-55页
    4.1 材料与仪器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实验材料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45页
    4.2 实验方法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糖尿病大鼠肠道内容物采集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糖尿病大鼠盲肠内容物DNA提取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高通量测序第46-47页
    4.3 实验结果第47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OTU分类结果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糖尿病大鼠肠道菌群物种丰度与多样性分析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糖尿病大鼠肠道菌群整体群落结构分析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糖尿病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差异性比较第52-53页
    4.4 小结第53-55页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55-57页
    5.1 总结第55-56页
    5.2 展望第56-57页
参考文献第57-64页
附录第64-66页
    1 中英文缩略词第64页
    2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第64页
    3 硕士期间参与项目第64-65页
    4 本论文项目支撑第65-66页
致谢第66页

论文共6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ENST00000501520鉴定及在恶性转化BEAS-2B细胞中的作用
下一篇:调脂汤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血脂代谢紊乱的临床观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