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7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7-10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7-9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4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4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4 创新之处 | 第15-16页 |
第2章 物流发展主要模式分析 | 第16-24页 |
2.1 发达国家主要物流发展模式 | 第16-19页 |
2.1.1 美国物流业的市场自由化 | 第16页 |
2.1.2 德国物流业的产业带动和园区物流模式 | 第16-17页 |
2.1.3 日本物流业的政府主导模式 | 第17-18页 |
2.1.4 上述发达国家发展物流经验 | 第18-19页 |
2.2 地理区位优势的物流发展模式 | 第19-20页 |
2.2.1 港口类发展模式 | 第19页 |
2.2.2 内陆枢纽转运型 | 第19-20页 |
2.3 产业带动型模式 | 第20-22页 |
2.3.1 工业带动型模式 | 第20-21页 |
2.3.2 商业带动型模式 | 第21-22页 |
2.4 依托物流产业在本地区特色的物流发展模式 | 第22-24页 |
2.4.1 支柱产业模式 | 第22页 |
2.4.2 重要基础模式 | 第22-23页 |
2.4.3 产业集群模式 | 第23-24页 |
第3章 安徽物流发展模式的竞争优势因素 | 第24-30页 |
3.1 安徽物流发展现状 | 第24-26页 |
3.1.1 安徽经济发展状况 | 第24-25页 |
3.1.2 安徽物流发展现状 | 第25-26页 |
3.2 安徽物流发展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 | 第26-28页 |
3.3 本文对决策分析方法的选取 | 第28-30页 |
第4章 安徽物流发展模式的评价与选择 | 第30-47页 |
4.1 模型构建 | 第30-36页 |
4.1.1 构建选择竞争因素指标体系 | 第30-32页 |
4.1.2 通过聚类分析构建评价矩阵 | 第32-36页 |
4.2 基于熵权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安徽物流发展模式分析 | 第36-42页 |
4.2.1 基于熵权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评价分析 | 第36-41页 |
4.2.2 安徽物流发展多重竞争因素的综合评价 | 第41-42页 |
4.3 评价结果分析 | 第42-44页 |
4.4 安徽物流发展模式选择 | 第44-47页 |
第5章 安徽物流发展对策建议 | 第47-51页 |
5.1 全省一盘棋,合理布局 | 第47-48页 |
5.2 突出地方特色,建设特色物流中心 | 第48-49页 |
5.3 安徽现代物流发展的保障措施 | 第49-51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51-52页 |
致谢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