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7-13页 |
1.1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、意义 | 第7-8页 |
1.1.1 选题的背景 | 第7-8页 |
1.1.2 选题的目的 | 第8页 |
1.1.3 选题的意义 | 第8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8-10页 |
1.2.1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| 第8-9页 |
1.2.2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| 第9-10页 |
1.3 本文研究思路 | 第10-11页 |
1.4 本文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5 本文的创新点 | 第12-13页 |
第2章 相关理论准备 | 第13-24页 |
2.1 逆向物流概述 | 第13-15页 |
2.1.1 逆向物流的含义 | 第13页 |
2.1.2 逆向物流的特性 | 第13-14页 |
2.1.3 逆向物流与绿色物流 | 第14-15页 |
2.2 循环经济概述 | 第15-16页 |
2.2.1 循环经济含义 | 第15页 |
2.2.2 循环经济原则 | 第15-16页 |
2.2.3 逆向物流与循环经济 | 第16页 |
2.3 激励理论 | 第16-20页 |
2.3.1 激励理论简述 | 第16-17页 |
2.3.2 委托—代理理论 | 第17-19页 |
2.3.3 逆向物流与激励机制 | 第19-20页 |
2.4 回收量预测理论 | 第20-22页 |
2.4.1 定性预测 | 第20页 |
2.4.2 定量预测 | 第20-22页 |
2.5 逆向物流网络研究概况 | 第22-24页 |
第3章 废旧家电回收基本现状 | 第24-32页 |
3.1 国内废旧家电回收体系概况 | 第24-25页 |
3.2 废旧家电回收体系存在的问题 | 第25-27页 |
3.2.1 废旧家电回收市场主体尚未形成 | 第25-26页 |
3.2.2 废旧家电集中回收程度低 | 第26页 |
3.2.3 废旧家电回收的循环非经济问题 | 第26-27页 |
3.3 废旧家电回收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| 第27-32页 |
3.3.1 废旧家电产生量的快速增长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回收体系 | 第27-30页 |
3.3.2 国内废旧家电市场规范化运作关键所在 | 第30-31页 |
3.3.3 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| 第31-32页 |
第4章 循环经济下企业主导废旧家电回收体系的构建 | 第32-43页 |
4.1 废旧家电回收体系构成要素 | 第32-34页 |
4.1.1 循环经济下的回收体系设计原则 | 第32-33页 |
4.1.2 回收体系构成要素分析 | 第33-34页 |
4.2 企业废旧家电回收体系网络设计模型 | 第34-39页 |
4.2.1 基本假设 | 第34页 |
4.2.2 相关变量定义 | 第34-37页 |
4.2.3 企业构建循环经济下的废旧家电回收体系模型 | 第37-39页 |
4.3 模型评价 | 第39页 |
4.4 废旧家电回收体系运作方式 | 第39-43页 |
4.4.1 家电制造商主导构建的回收体系 | 第39-40页 |
4.4.2 回收企业主导构建的回收体系 | 第40-43页 |
第5章 保证废旧家电回收体系运作的对策与措施 | 第43-47页 |
5.1 基于激励理论的相关建议 | 第43-44页 |
5.1.1 积极开展多种方式的经济激励 | 第43-44页 |
5.1.2 居民环境参与主动性的非经济激励 | 第44页 |
5.2 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再造废旧家电回收供应链 | 第44-45页 |
5.2.1 注重家电产品的循环理念设计 | 第44-45页 |
5.2.2 科学合理布局废旧家电回收网络 | 第45页 |
5.3 废旧家电回收渠道创新 | 第45-46页 |
5.4 重视回收技术研发 | 第46-47页 |
第6章 结束语 | 第47-49页 |
6.1 结论 | 第47页 |
6.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| 第47-48页 |
6.3 未来研究动向 | 第48-49页 |
致谢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3页 |